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無論是哪里的國際會議,皆離不開中文,也少不了來自中國的同傳,可以說同聲傳譯在國內和國際都占有巨大的市場。同聲傳譯作為翻譯行業中一種兼具學術性與專業性的翻譯方式,對譯員的能力有著相當高的要求,人們總是聽說同傳譯員的收入可謂“日進斗金”,但同傳譯員的人才儲備仍然相當匱乏。因為同傳譯員除了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成熟的會議經驗之外,進入同傳行業還需要有很強的專業知識打底。
同聲傳譯需求量成倍地增加,而合格的同聲傳譯的數量卻增長非常緩慢。少數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像廣州等其他城市舉辦國際性的會議往往缺乏同傳人才,需要從北京和上海臨時聘請。而正如之前提到同傳譯員的薪資時聊到的那樣,在配置一場同傳會議時,租借同傳設備、聘請同傳譯員等耗費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也相當之高。
面對優秀同傳譯員稀缺、同傳會議配置成本高的局面,AI同傳應運而生。
AI同傳的運作模式其實非常簡單,首先需要采集會議聲音傳輸到系統中進行語音轉文字的處理,隨后輸入到翻譯合成系統中生成譯文,并及時返還到會議前端供與會者觀看或收聽。從效率與成本上來講,AI同傳的模式要明顯優于人工同傳,但事實上,AI同傳也存在著一些應用上的難題。
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存在于語音識別環節,目前的技術無法做到對語音的百分百完全準確的識別,當演講者存在地域口音或口語化表述等情況時,語音識別的準度會大打折扣,一旦輸入的源語言出現偏差,翻譯出來的字詞自然也就不可能準確了。這也是很多高規格的國際會議很難接受AI同傳的原因之一。
其實AI同傳在語音識別這一步的弊病是可以被人機協同一起解決的,大多數人會被AI技術的思路局限住,主要是囿于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發,介于現在的技術,我們完全可以采取另一個方向來解決這個困境,這里就需要介紹另一個特別的職業——速錄師。
速錄師是從事語音信息實時采集并生成電子文本的人員,和普通的打字員區別在于,速錄師使用的是一種小巧的速錄機鍵盤或者專用的速錄軟件,每一次敲擊就是兩三個漢字,打字速度在200到400字之間,可以趕得上速度最快的播音員的播音速度。說到這里,也許有的人已經反應過來了:語音識別會出各種問題,那我為什么不干脆直接人工輸入呢?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過類似的摸索,小編在深圳參加展會時,就曾現場體驗過速錄同傳的效率。臺上演講者字字珠璣,語速并不慢,但會場大屏上始終保持著同步顯現的速度進行翻譯。一開始還以為是哪家的語音識別效果如此之好,中文識別幾乎一字不錯,后來在大屏旁邊發現了速記師的身影。
速錄同傳無疑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會后小編順藤摸瓜,跟著人流去到展位上咨詢,了解后才知道,這是源于深圳市云譯科技的人機協同速錄同傳系統,除了在一開始的環節安排速錄師進行速記輸入之外,其余的翻譯與輸出環節完全依靠其自主研發的翻譯系統完成,但效率和效果無疑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以前看其他的AI同傳,偶爾會出現寫不知所云的中文,譯文就更不必多提了,而速錄同傳顯然是從源頭上解決了這些問題。
與其他的AI同傳系統相比,云譯這套速錄同傳系統的優勢也很明顯。例如,在會前部署時,工作人員能根據會場環境配置同傳一體機,內置術語庫、會議記錄及實時人工修改功能,可為國際大會、內部會議、國境邊防等網絡環境不穩定或保密性要求較高的場景提供高質量的同聲傳譯服務。云譯的速錄同傳系統不僅能夠全程記錄會議文本,錄入并實時傳譯,同樣支持譯后編輯,在會后形成雙語會議記錄。
對于大會同傳而言,準確的源語言輸入+譯文輸出不是只能借由同傳譯員實現,小編認為速錄同傳的模式十分具有借鑒意義,在目前語音識別技術尚未做到百分百完美的時候,人仍然是無可取代的最強“AI”。由此可見,無論是實用性還是技術實力,云譯科技都能夠借助現有資源來突破跨境交流的困境,并不斷進步以適應更多國際交流環境下的應用,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無障礙溝通也能夠得到更好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