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愈加火熱的自動駕駛領域,一家創建時間不長的創業公司毫末智行在今年上半年備受關注。
不同于新造車勢力,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毫末智行借助長城汽車,成為了“中國版Cruise”。也不同于互聯網技術公司自研自動駕駛系統甚至親自下場造車,毫末智行先天具備了大部分技術公司并不具備的優勢——車廠資源以及隨之而來的落地、數據、商業化條件。
毫末智行CEO顧維灝
在6月22日,毫末智行的品牌開放日上,CEO顧維灝對外介紹了毫末智行上半年的階段性成績。此前,在自動駕駛領域,毫末智行一直低調,聲量并不算大。而近半年,毫末智行卻集中曝出眾多成果:自動駕駛系統搭載量產車、無人物流車落地服務多點和美團等客戶、獲得數億元融資、營收突破億級規模成為自動駕駛領域營收增速最快的公司等等。
創業不到兩年時間,毫末智行以同行少見的速度推動著自動駕駛落地,究其原因,離不開毫末智行差異化的模式和路線,也離不開毫末智行的前期積累,更離不開它獨有的一些資源和優勢。在眾多科技公司下場造車以尋求自動駕駛落地的時候,毫末智行走在了前邊,也成為了行業中的一個典型樣本。
1、“車廠+技術公司”的“GM Cruise模式”
要實現自動駕駛,目前業界有三條路線。
第一條是Google、百度等大型互聯網公司研發,比如Google旗下的WAYMO公司和百度推出的Apollo系統。第二條是新造車勢力,以特斯拉和國內的電動車公司為代表,它們在造車的同時研發自動駕駛。而第三條路線則是美國通用汽車(GM)和它旗下的Cruise為代表,由車廠組合獨立的科技公司研發自動駕駛。
Cruise是一家自動駕駛技術公司,于2016年被通用汽車收購,目前估值高達300億美元。這對“新老組合”以 “傳統大規模量產車廠+獨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模式,“在實現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分場景逐步攻克,快速落地裝配到量產車上,也由此具備了自我造血能力。”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介紹。
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
幾條路線最終都能通往L5級全自動駕駛。而毫末智行走的正是國內少有的“GM Cruise路線”,這也與國內領先的汽車廠商長城汽車有關。
毫末智行的前身是長城汽車自動駕駛前瞻分部,由長城汽車孵化而出,2019年創建。長城汽車既是它的股東,也是它的大客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毫末智行就解決了汽車硬件人才來源、量產落地和商業模式的問題。
“GM Cruise模式”的優勢在于,它能發揮出車廠的量產優勢,自動駕駛系統得以大規模裝配落地,進而能開始大量收集駕駛數據,快速迭代系統。自動駕駛這類人工智能應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海量數據來改善算法和實際駕駛表現,而長城汽車的出廠規模則是新造車勢力以及互聯網公司無法比擬的。
在今年4月份,毫末智行HWA高速駕駛輔助系統——“小魔盒1.0”開始搭載長城汽車高端車型“摩卡”,目前為止,這款車銷量達到5000臺。
乘用車自動駕駛產品經理馬斯介紹說,“小魔盒1.0”的使用場景為高速公路以及城市快速路,能實現L2+級輔助駕駛功能。而今年年內,毫末智行將落地“小魔盒1.5”,也就是NOH高速自動領航輔助功能。它能夠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實現L3級輔助駕駛功能,支持全程脫手并新增業內領先的安全處理系統。
預計截止到2022年底,毫末智行自動駕駛系統將覆蓋長城汽車40多個乘用車型。顧維灝介紹,“預計三年內,搭載毫末智行自動駕駛系統的乘用車輛將達到100萬臺。”這將讓毫末智行成為業內首個達到該量產規模的企業。
目前,毫末智行有三條業務線,除了乘用車自動駕駛外,還有低速無人物流車和自動駕駛智能硬件。在毫末智行的發展中,數據智能是其核心,而三條業務線又一起組成了毫末智行發展的“風車戰略”。
所謂“風車戰略”,顧維灝介紹,數據智能這個核心能力是風車的軸,三條業務線是風車的三個扇葉,三個業務不斷向數據智能提供數據,讓這個“中央大腦”變得更聰明,然后“中央大腦”再把迭代升級的自動駕駛能力反哺給三個業務。這樣,數據智能和三個業務間就互相促進和帶動,整個風車也就轉動起來。長期來看,數據的獲取和處理優勢也將形成馬太效應,成為毫末智行的一個護城河。
正是由于外界看好毫末智行的路線、發展戰略以及各業務線的前景,今年2月底,毫末智行完成由首鋼基金領投,美團、高瓴創投跟投的Pre-A輪數億元融資,成為準獨角獸公司,引發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2、自動駕駛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
目前,毫末智行從三條業務線不斷收集數據,這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成熟創造了條件。隨著數據收集、處理能力的增強,數據智能的提高,毫末智行將在行業內率先實現自動駕駛的“認知智能”。
自動駕駛的實現需要感知環境以及認知對象變得更“聰明”,車輛通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感應器來感知周邊環境,然后把數據傳回云端的“中央大腦”,再根據算法和模型,把數據還原成人類認知中的不同對象,比如錐桶、行人或一輛橫穿出來的汽車。
而毫末智行正在將更為先進、學習能力更強大、更適用于視覺識別技術的Transformer神經網絡架構應用于產品中,提升自動駕駛安全性及穩定性。Transformer抗干擾能力更強,識別精度更高,而這種架構則依賴于海量數據的輸入,量產車搭載的落地則匹配上了這個條件。
在實現“認知智能”上,毫末智行不同業務線不同場景下的數據組合起來反倒是一個區別于同行的差異化優勢,它能對系統全面訓練。自動駕駛乘用車“看到”的多是高速路和市內主路情況,而無人物流車在非機動車道上“看到”的障礙物和人則完全不同,有些汽車去不到的地方,物流車反倒能覆蓋,實現互補。
無人物流車產品經理梁蕭舉例說,“有一次物流車‘看到’一輛電動車載著4個人,這就能豐富毫末智行的場景庫”。這種極端案例能進一步訓練毫末智行的模型,聰明地識別出“這是人駕駛電動自行車,只不過乘客有些多”,相應地,一些躲避的安全策略就能實時啟動。用更多不同類型的數據豐富場景庫,就能讓毫末智行的“認知智能”更加聰明。
針對中國特色交通的不確定性,通過知識圖譜的方式,毫末智行開發了自研的認知算法—CSS(協同安全敏感模型)。這套算法目前已經積累了數萬個場景,覆蓋自動駕駛過程中“高速主路-城市開放路-城市快速路-上下匝道-路口”全路形行駛,在不同的場景下都能執行可靠的自動駕駛策略動作,如行人禮讓,自動變道等。
3、產品落地,漸進式商業化
全自動駕駛是個極有挑戰的目標,不但在技術和數據積累上有難度,也要考慮現實中的成本和商業化問題。
目前,很多做自動駕駛系統的公司,在挑戰技術突破的同時也不得不向現實妥協。走上了做RoboTaxi這條路:在固定線路上先運營自動駕駛出租車,一邊測試收集數據,一邊再找更多的應用場景和合作方。
不過,依靠普通消費者乘坐RoboTaxi還遠遠談不上商業化。與高昂的成本相比,用戶的打車錢目前還實現不了盈虧平衡。
與其他公司相比,毫末智行并沒有選擇要“一步到位”實現全自動駕駛的路線。相反,它是“步步為營”,結合自己獨特的優勢和資源,乘用車自動駕駛分階段分場景逐步攻克,毫末智行還通過低速無人物流車等增加場景,增加數據收集來源,也快速推動了商業化。
毫末智行物流車底盤“小魔盤”生產數量突破500臺。目前,毫末智行在保定建設了全球首個專為L4級智能服務車打造的柔性制造基地,可直接調用長城的人力與供應鏈資源,混線生產多種車型,占地5000平米,設計產能每年5000輛。
毫末智行自有品牌的無人物流車旗艦產品“小魔駝”將針對不同行業客戶,提供履約配送版、物流版、移動零售版等更多產品形態。預計到2021年底,毫末智行將與合作伙伴落地物流配送車累計超過1000臺。
今年,備受關注的美團無人配送車“魔袋20”則是由毫末智行提供量產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批 “魔袋20”也于6月初連夜趕赴廣州抗疫一線,進入南沙區提供防疫物資的運輸保障工作。
由毫末智行提供整車服務的“ 物美多點 X 毫末智行 ”無人配送車,目前已在北京順義地區進入常態化運營,累計服務近千單。這種無人配送車則是由毫末智行專門提供為商超場景定制的車體,能全天在門店和用戶小區兩點間的精準互達。
在品牌開放日上,毫末智行也集中發布和展示了多種智能硬件產品。“自動跟隨載物平板機器人”能幫人類運送繁重物。“自動跟隨載物出行機器人”則通過視覺跟隨,能為主人運送物品、衣物等,可用于家庭、酒店、寫字樓等場景。
總而言之,依靠長城車廠優勢,毫末智行選擇了“GM Cruise”路線,在乘用車自動駕駛上采用漸進式的戰略來朝著全自動駕駛前進。而此外,毫末智行也開創了低速無人物流車和自動駕駛智能硬件業務,在商業化和數據共享共用上產生協同效應。
毫末智行核心高管團隊
相比其他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毫末智行有著獨特而鮮明的優勢。而這次品牌日上所公布的成績,則集中展現了毫末智行的實力。而隨著各項產品的相繼落地,大規模真實場景數據的收集,毫末智行將會加速成為自動駕駛領域一線領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