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匯金等“國家隊”入市不僅帶來增量資金,更是修復了市場信心。2月26日,瑞銀一則“國家隊”入市規?;虺?100億元的研報刷屏。
瑞銀以匯金、中證金及外匯局旗下投資平臺等平臺為“國家隊”統計口徑,追蹤了19個滬深300ETF、19個中證500ETF、7個中證1000ETF以及9個中證2000ETF場內基金產品近期的交易情況,將ETF的每日調節后的“超額成交金額”估算為“國家隊”的凈買入額,結果顯示通過ETF凈流入A股市場的規??赡艹^4100億元,其中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中證2000分別占75.9%、12.9%、6.7%、4.5%。
2月26日,A股再次站上3000點,10個交易日,9個收漲,昨天被市場調侃“倒車接人”,市場能否就此企穩?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從瑞銀的預測來看,外資機構態度并不悲觀,該研報認為,如發生極端市場情況,中央匯金等持股規模依然有進一步提升的潛力。此外,根據以往入市持倉周期來看,“國家隊”短期內也不大可能減持。
年內ETF超額凈流入超4100億
瑞銀研報表示,自2023年四季度以來,“國家隊”釋放出入市信號,暗示A股市場情緒已過度悲觀。今年以來,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與中證2000等ETF成交金額均大幅提升。
根據瑞銀“超額成交口徑”計算,截至2月23日,年初至今“國家隊”通過ETF凈流入A股市場的規模或超過4100億元。具體分布來看,滬深300相關ETF超額成交金額為3124億元,中證500ETF、中證1000ETF以及中證2000ETF區間超額成交分別為530億、277億和186億。
滬深300無疑是中央匯金入市的首選標的,自去年8月以來,滬深300相關ETF一度誕生了3只千億基金,截至2月26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和易方達滬深300ETF管理規模分別為1803億元、1126億元,嘉實滬深300ETF在摸高千億之后,略有回落,為987.4億元。
瑞銀也注意到北向資金的變動情況,瑞銀量化團隊的測算,北向資金中對沖基金繼2024年1月份凈流入77億人民幣后,2月凈流入擴大至136億人民幣。而北向資金中的公募基金在連續六個月凈流出后也在2月開始回流A股市場,單月凈流入194億元人民幣。北向對沖基金與公募基金在2月合計凈流入330億元,為2023年7月以來最高的單月凈流入量。其中,中資券商席位北向持倉大幅度攀升。
不過,隨著A股站上3000點之后,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摩根大通金融(香港)等外資背景的機構席位頻頻現身前十席位榜單。
對于“國家隊”增持節奏,瑞銀也給出預判,該研報認為,“國家隊”自2015年入市,到2017年,持股市值一度達到1.4萬億,當前入市規模較歷史水平仍有較大的距離,因此,在極端的市場情況下,“國家隊”持股規模依然有進一步提升的潛力。
瑞銀還指出,作為長線投資者,“國家隊”短期內減持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方面是從歷史上看,“國家隊”的持倉自2015年下半年至2020年底間一直未發生明顯變化。僅在2021年A股市場估值較高時部分削減了A股的持倉,但目前仍持有大量金融等權重板塊,持股占金融板塊流通股6.8%左右。
另一方面,從估值來看,A股滬深300指數的靜態市盈率為11.3倍,低于五年均值一個標準差,而市凈率接近歷史底部。
“國家隊”入市節奏復盤
自去年10月以來,半年內中央匯金、國新投資等已有四次明確入市公告。
2023年10月11日,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先后公告,控股股東匯金公司增持本行A股股份,增持數量分別為3727萬股、2489萬股、1838萬股和2761萬股,并擬在未來6個月內(自本次增持之日起算)以自身名義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本行股份。
僅隔十余天,中央匯金10月23日表示,中央匯金公司買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并將在未來繼續增持。
到了當年12月1日,央企資金國新投資公告增持央企類ETF。當天盤面已有反饋,博時、南方央企類ETF明顯放量。
這次,中央匯金公告向市場釋放了更為堅定的信心,持續加大增持力度、擴大增持規模,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今年2月6日,中央匯金公司官網發布公告稱,充分認可當前A股市場配置價值,已于近日擴大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增持范圍,并將持續加大增持力度、擴大增持規模,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在隨后的就增持公告答記者問時,中央匯金公司表示,當前,A股市場估值水平處于歷史低位,中長期投資價值凸顯,得到了包括中央匯金公司在內的投資機構的充分認可。
在春節前的這一次公告后,不僅大盤藍籌有所放量,中證500、中證1000以及中證2000等相關ETF在個別交易日放量明顯。以中證2000ETF為例,2月8日成交額為72億元,為前一周平均交易額的14倍。
可以說,在規模大、流動性好、風險收益特征鮮明等優勢之下,ETF正逐步成為機構和零售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首選。
責編:任浩鵬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