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新熵(微信號ID:baoliaohui),作者: 伊頁,授權轉載發布。
2021年的全國高考,報名考生人數達到1078萬,創下歷史新高。隨著各省份進入公布成績的“放榜”階段,接踵而來的便是千萬考生與家長的另一場大考——志愿填報。
“七分考,三分報”“選擇大于努力”,類似言論觀點的流行,與新高考改革之下全新的志愿填報模式息息相關。
今年包括河北、遼寧、江蘇等8個省份,作為第三批改革試點開始實行“3+1+2”的新高考模式,河北考生可以選擇志愿填報的數量多達96個,遼寧考生更是擁有112個專業選擇的空間。八省市高考報名總人數更是占比全國高考人數的三分之一,影響范圍甚廣。
新政策給予了考生足夠寬廣的未來發展通道,但也讓過往的經驗和數據的參考價值降低,再加上高考信息的魚龍混雜,讓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這件人生大事面前面臨不小壓力。
百度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1高考搜索大數據報告》顯示,相比于去年同期(高考前一個月),用戶對“高考”相關內容的搜索熱度上升34%,達歷史頂峰。高考結束后,平臺上有關估分的需求更是激增了8954%,而準確預測自己的分數,為的就是能更早地為志愿填報做出準備。
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線下輔助報考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同樣不會缺席的還有互聯網巨頭們。
需求和供應雙端的暴漲,讓這個新生的行業充滿變數。互聯網大廠的適時介入,有助于利用技術平臺打通高考服務市場中的信息壁壘,既能彌補考生、家長們的信息來源渠道弱勢,又能促使中小企業規范化有序競爭。
橫向對比這些巨頭們各有特色的入局姿勢,亦能一探未來互聯網服務化發展演變的趨勢。
大廠齊聚高考考場
互聯網大廠齊聚高考服務市場,并非是件稀奇事。畢竟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全面滲透,高考成為全民關注的社會性熱點事件,每年的6月盛夏都能帶來一波全網熱議的高峰流量。
滴滴、美團等功能服務性的平臺,紛紛推出高考相關公益性的舉動,從而提升品牌影響力。但BAT的布局動作,則更傾向于看重高考周邊相關服務的旺盛需求和市場潛力。
騰訊教育在報考、招生兩端布局,打通了流程上的全部服務環節。其優勢在于成熟的平臺產品,和騰訊系各大產品強大的用戶基礎。
夸克瀏覽器作為阿里巴巴堅守搜索陣地的最后押寶,集團給予的資源確實豐厚,推出與志愿填報相關的AI服務、查詢工具等,還在高考季邀請明星代言助陣。
百度在高考相關業務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13年的百度搜索平臺,經過9年的深耕服務、積累經驗,更像是個集大成者,實現了考前、考中、考后的全領域覆蓋。
今年,百度利用AI技術推出閃電估分、AI志愿助手、AI院校推薦、AI全景看高校等服務;開放教育部官方“陽光高考”小程序入口;百度還首次上線“高考問一問”產品,引入1400余所高校招生辦、3000多位高校名師、500多位專業心理咨詢師、8000多位重點高校學長以及眾多明星大咖入駐,給考生提供一對一的答疑服務。百度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27日至6月27日期間,累計有超過72億人次使用百度高考服務,同比去年增長39%。
這樣一套自我循環迭代的生態體系背后,是百度在高考服務領域的多年深耕。今年的百度牽頭發起“高考+”計劃,聯動陽光高考、中國教育在線等行業權威機構,200多所高校共建高考服務生態。蘋果、華為、OPPO、vivo等主流手機廠商紛紛在官方入口上線百度提供的高考一站式服務。
百度何以能夠領先同行數年時間,搶跑高考服務市場?又是通過哪種邏輯最終選擇了生態平臺服務形態?在與百度搜索產品總監張燕薊的溝通中,我們對于個中緣由得以一窺究竟。
從最早的分數查詢、高校官網認證,到百度文庫通過大數據預測試題、上線AI志愿助手,直到移動生態體系建成。百度對于高考服務領域的深入布局,根源的出發點在于滿足平臺用戶的訴求。而花費人力、物力成本提供真實準確、公開透明的服務內容,也是為了構建用戶對于平臺的信任,進而形成與其他服務場景聯系的閉環。
一家公司平臺的力量有限,百度便聯手行業上下游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個人、中小企業的門檻過高、動力不足,百度就通過互聯網平臺技術和資源投入,確保考生免費獲取高考服務。以“高考問一問”為例,百度拿出1億補貼激勵平臺答主,為廣大考生和家長提供有價值的個性化解答。
從發現需求出發,在理解需求中進化,最終形成最大限度滿足需求的內容服務生態,這就是百度高考的9年心路歷程。
互聯網高考服務進入拼內功時代
縱觀疫情下的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春運、黃金周期間的OTA平臺、共享經濟等等,互聯網平臺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點滴,同樣也在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在這個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過程中,新場景的出現、新需求的誕生、新技術的應用、新平臺的火爆,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互聯網巨頭們想要在商業價值和社會責任上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具備升維的生態邏輯,以及底層架構的技術和數據積累。
跑馬圈地的時代落下帷幕,比拼內功成為互聯網服務競爭的主流。
重新回顧BAT三家巨頭一路走來的歷史,即可明了高考服務領域今時的局面,早已在過去的發展期埋下種子。
騰訊的“產品經理文化”作為互聯網圈內人盡皆知的秘密,有其觸達人性級別的用戶體驗優勢,擅長創造、引領需求。阿里巴巴對于商業模式的理解首屈一指,一直致力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之前,較少關注到支撐生意可持續的市場需求。
從PC互聯網時代的搜索引擎起家,到移動端服務化、人格化生態體系的建立,百度響應用戶需求的底層邏輯,貫穿始終。
搜索的本質,是人與信息的連接。混沌的早期因特網生態,能夠把承載信息的一個個站點,根據需求送到用戶面前,百度已然是功不可沒。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產生的諸多噪音,與手掌般大小的交互界面,恰是一個天然的矛盾體。傳統的搜索引擎模式,被一個個APP所形成的信息孤島所割裂。建立自己的內容生態,就成了百度必然的選擇。
百度沒有像老對手那樣割據獨霸一方,而是將百家號、小程序、托管頁等形式載體所構成的全新百度移動內容生態,盡可能地開放給所有互聯網上信息內容的提供方。
百度升維之后,依然是回歸到一個底層基礎設施一樣的角色。
而用戶搜索信息、尋找內容的本質需求,其實是為了獲取可以信賴、體驗優質的服務。應運而生的,便是百度移動生態服務化、人格化的頂層策略。
基于此,當用戶在百度搜索框中輸入“高考”二字,便能在不到10寸的屏幕中,一站直達查分、對比、數據分析、AI填報等入口。
互聯網服務的未來是要有溫度
轟轟烈烈的“互聯網+”運動,改造著所有人群眼見之處的生產、生活服務行業,把曾經面對面溝通產生的成本變成一串串快速流轉的冰冷數據。
但互聯網服務的標準化、統一化,也讓人再難以感受到人與人互動交流時,不經意間感受到的驚喜和溫度。
疫情中老年人使用健康碼不便的問題,引起工信部的重視,發起“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專項行動”。而百度就是第一批作出行動,上線大字版移動端APP的互聯網企業。
海底撈的服務能夠贏得市場口碑,靠的就是超出到店用餐消費者預期的服務內容。百度的高考服務,能夠抓住人心,遵循的同樣是服務有溫度的規律。
就在全國高考成績發布的第二天,空降百度“高考問一問”回答考生有關法學專業志愿、就業問題的大咖,是在B站擁有千萬粉絲的中國政法大學羅翔教授。歆慕已久的明星講師面對面答疑解,這讓許多對于擁有法學專業志愿意向的考生們驚喜不已。羅翔空降“高考問一問”的金句更是被網友搬上社交媒體,登上微博熱搜。
表演專業、醫學專業的考生同樣被包裹在幸福感之中,受人喜愛的新生代女演員關曉彤、被人敬佩的北京朝陽眼科醫院的主任醫師陶勇,都分別來到問答專區,與百度平臺的用戶交流互動。
驚喜之外,百度高考能夠打造出與用戶需求精準匹配的內容服務產品,離不開9年時間的大數據積累。
實際上,除了這些“明星”面對面的為考生答疑解惑外,百度高考問一問上還有數千名老師、學長學姐一對一為更多考生服務。這種“人格化”的服務形態,讓高考服務更有溫度。
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民用硬件設備門檻的降低、高科技新技術的應用,未來的互聯網服務形態,絕不會止步于目前的圖文、直播、短視頻等形式。
但無論平臺載體、服務方式如何演變,對市場需求的洞察和服務的溫度,才是各家企業制勝的關鍵。
高考服務也僅僅只是個開始,在更需要有溫度服務的民生領域,醫療、教育等等,都還等待著互聯網數字化的進一步升級和改造。而勝者的隊伍里,通常少不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