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新榜(ID:newrankcn),作者:小八hachiko,授權轉載發布。
100年,今天全網刷屏的關鍵詞之一,同時也是視頻號“星球研究所”最新一期爆款視頻的主題。
6月25日,也就是建黨100周年的前6天,“星球研究所”在視頻號發布了題為《100年 重塑山河》的10分鐘短片,從地理的視角,講述了中國人如何進行地表塑造,科普100多年來中國發生的種種變化。
截至發稿前,視頻播放量達到1億,點贊量超過380萬,幫助“星球研究所”視頻號漲粉超30萬。
這并不是“星球研究所”第一次在視頻號輸出爆款,今年4月,“星球研究所”發布《中國空間站》,滿足觀眾對于空間站的求知需求。截至目前收獲4600萬播放量,124萬點贊。
據了解,《中國空間站》相繼被新華網、人民網轉載,《100年 重塑山河》也得到人民網的轉載。
今天,我們專訪到“星球研究所”合伙人天翔、魏楨,其中,魏楨也是“星球研究所”的主編,和他們聊了聊《100年 重塑山河》背后的故事,以及從古典圖文媒體向短視頻的轉型過程。
《100年 重塑山河》是如何誕生的?
《100年 重塑山河》的片頭有一張老式地圖,奠定了整個視頻的調性——用地理做科普。
“地理”,是“星球研究所”的一個重要內容基調。
在“星球研究所”多個內容平臺的主頁介紹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在《100年 重塑山河》中,“星球研究所”分別從“連接”、“重組”、“修復”三個部分依次切入,講述了中國如何從一個山河破碎的落后狀態,通過打破地理環境的限制,彎道超車,逐漸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直觀的視頻影像與情感充沛的文案相結合,極大觸發了觀眾們的民族自豪感。在視頻號評論區,不少觀眾留言“為祖國強大而自豪”、“莫名淚奔”,其中包括去年底在視頻號進行流星雨直播的攝影師李政霖。
新榜:從什么時候開始籌劃《100年 重塑山河》這個作品?
魏楨:大概從5月初開始做,花了6-7周時間。
新榜:制作這樣一期視頻的流程大概是什么樣的?
魏楨:先找選題,選題確定后會花一段時間去查找資料,在資料充足的基礎上,再進行文案的產出。文案先交由內部進行第一次審核,初審通過后,再交由外部專家進行第二次審核。
經歷內外兩次審核通過后,美術動畫、視頻部門的同事根據文案內容去制作動畫、剪輯視頻,在此過程中,團隊成員還將對內容進行反復確認,最終才會上線成品。
《100年 重塑山河》片尾出現的參考文獻說明
新榜:每期視頻的素材來源于哪些渠道?
魏楨:主要來自于我們合作攝影師的授權素材,上一年度我們一共認證了981位攝影師,另外一小部分涉及歷史事件的素材來自相關的紀錄片和影視作品,我們會在畫面中標注視頻來源。
《100年 重塑山河》片尾出現的攝影師名單
新榜:當初為什么選擇使用《100年 重塑山河》作為標題?
魏楨:我們將中國地理的內容創作分為了幾個時間維度,“100年”是其中一個關鍵的維度,“重塑山河”則體現了這一時間尺度上中國地理變遷的特點。
新榜:相繼推出《中國空間站》、《100年 重塑山河》兩個視頻號爆款后,對你們產生了哪些影響?
魏楨:直觀上是粉絲數量的增長,尤其是以視頻為主的平臺。之前“星球研究所”主要專注于圖文領域,出現這兩個視頻爆款后,意味著我們可以在視頻領域持續探索,這對于我們團隊來說是一個更重要的核心意義。
公眾號試水視頻號,半年漲粉67萬
正如魏楨提到的,在入局視頻號之前,“星球研究所”長期深耕于微信圖文領域。
2016年“星球研究所”成立,正值微信公眾號鼎盛時期,相繼發布過《中國從哪里來?》《什么是武漢》等爆款文章。
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官網
去年7月,“星球研究所”試水視頻號。起初是分發合作攝影師的的優秀作品,直到今年1月團隊擴張,“星球研究所”招募了足夠的視頻制作人員,開始產出原創視頻內容。基于“星球研究所”在微信公眾號領域的長期深耕,魏楨認為發力視頻號可以跟公眾號更好地聯動。
據了解,今年1月“星球研究所”的視頻號粉絲約為3萬,目前已經接近70萬。
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
新榜:“星球研究所”接下來在視頻號領域有哪些規劃?
魏楨:我們會制作長、短視頻兩個模式的內容。短視頻的發布周期會快一些,大概三天或周更,短視頻的知識量會輕一些,但視覺要求不會降低。我們希望用短視頻觸及到更多的觀眾,培養大家看視頻號的習慣,同時能夠通過輕量化的方式傳達一些我們的小想法。長視頻因為制作周期比較長,更新頻率可能會放慢到月更。
新榜:怎么看待長視頻內容在視頻號的受眾市場?
魏楨:因為視頻號多了朋友圈這個傳播渠道,意味著大家不會是刷短視頻的心態,而是一種求知心態,如果按照這樣的發展預期,長視頻內容將更有受眾市場。
新榜:目前嘗試過視頻號直播嗎?
魏楨:之前天和核心艙升空的時候,我們嘗試過一次無講解式的直播,以后或許會考慮在直播中加入一些真人講解的內容。
新榜:“星球研究所”公眾號創作與視頻創作有哪些不同?
魏楨:一般情況下,一篇公眾號文章是由一名主筆,一名圖片編輯,一名平面設計師,一名地圖設計師,一到兩名校對成員組成。如果是視頻創作,平面設計師會換成動畫師和剪輯師,相應的成員數量也會增加兩到三名。
新榜:從圖文創作轉型到視頻創作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
魏楨:我認為有兩個核心問題,一個是需要轉變內容制作思維,文字語言與視頻存在一定區別,這對于寫文案的同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變化。
第二個是制作流程上的變化,雖然都是團隊合作,但視頻內容呈現的核心是由動畫師或者剪輯師實現,比如說文字編輯怎樣將內容傳遞給視頻編輯,我覺得視頻創作的溝通難度比圖文創作要高。怎么解決這兩個問題,主要還是團隊間的磨合溝通。
除此之外,我覺得選題或者表達內容的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新榜:“星球研究所”目前進行了哪些變現方面的探索?
天翔: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內容產品和廣告,前者包括《這里是中國1、2》系列圖書,后者則主要依托“星球研究所”公眾號等平臺的品牌廣告合作,2020年之前更多是圖文廣告,現在也拓展了視頻業務,例如為品牌客戶制作TVC、紀錄片等視頻,星球主要廣告客戶包括3C手機、科技、汽車、地產等品牌。
長視頻在視頻號爆發
如何從圖文向視頻轉變,是大多數古典自媒體會遇到的問題,“星球研究所”已經是適應較快的“古典自媒體”之一。
從《100年 重塑山河》延伸來看,我們發現地理風景類的內容在視頻號領域具備相當潛力,比如去年拍攝丁真紀錄片的“時差島”,記錄流星雨的“李政霖”。
此外,我們發現視頻號領域的長視頻爆款,正在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據新榜旗下新視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時長在10分鐘以上且點贊10w+的視頻號作品數量至少有35條,其中,近兩個月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
從1月只有1條10w+長視頻,到6月有13條。5月、6月的爆款長視頻條數,比前4個月累計數量的兩倍還要多。(更多維度的視頻號長視頻數據觀察,請持續關注新榜公眾號)
從視頻對應的發布賬號來看,就有“星球研究所”、“新世相”等頭部微信大號的身影。
此外,“此念課堂”“嗶哩嗶哩”“中國日報雙語新聞”“捕音抓影”等幾個賬號相對而言發布的爆款長視頻更多。
如果將兩者相結合,或許地理風景類長視頻有望成為新的風口,我們不妨觀望。
在魏楨看來,視頻號未來將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尤其是打通朋友圈之后。他們計劃將視頻號作為接下來主力發展的領域。
繼《100年 重塑山河》爆款刷屏后,昨天,他們又更新了一條主題為《這里是中國》的2分鐘視頻號,目前已獲1.4萬點贊,32萬播放量,或許又會是下一條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