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獸設,Pia戲、語C、娃圈嗎?這些現今活躍于Z世代的年輕人群體中的亞文化現象,正在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足夠年輕的參照。
以獸設為例,其是指通過以喜愛的動物形象為基礎,在發型、耳朵、尾巴等方面進行調整,并加入一些人類文化的元素,所塑造出具有主觀理想的個人虛擬“獸”形象;除此之外,還有逐漸滲透出圈的娃圈(指收藏以及“養育”BJD等娃娃的愛好者組成的圈子)和古風圈(指熱愛古風歌曲的人自發形成的文化圈),以及Pia戲和語C——前者是一種發跡于線上的即興、娛樂朗讀、配音活動;而語C與Pia戲近似,為語言cosplay的簡稱,是以語言描寫為基礎進行角色扮演的一種網絡文化。
前不久,貴州廣播電視臺曾播出過一段采訪,貴陽市白云區鴻鵠學校的一位老師在端午節之際的課堂上,給同學們播放了由古月三刀創作的《離騷》劇情歌,帶動Pia一并火出了圈,這無疑是一種年輕亞文化與傳統文化碰撞的新式教學方法。除了作者古月三刀和小千本就是Pia圈和古風圈的知名人士之外,這首歌還邀請了圈子里的許多Pia戲友的參與,他們在QQ群里進行走本、輪本,協同創作。同時,配音界老前輩齊杰老師也參與其中扮演“屈原”一角的配音。將耳熟能詳的《離騷》與新編古風歌曲融合,結合新生代和老前輩的心血,最終誕生了一首佳作。
這些亞文化圈子之間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他們具備極強的身份認同感。如果你在網上看到有人用的頭像是一只小動物,他極有可能是獸圈的一員。《三聯生活周刊》曾報道“當兩個陌生furry(獸迷)相遇時,他們會用問句的方式接頭,最終會引向一件事:互換名片。一張不代表自己,僅代表他們為自己創造的動物的設定(即獸設,或獸格,英文是fursona)。獸設的漫畫形象,獸設的名字,以及一個或兩個二維碼,用于事后互相加好友是一張名片的必備元素。這個二維碼是個人QQ賬號,或許還有QQ群和B站賬號的二維碼。”
QQ群是眾多亞文化發育的沃土,《離騷》劇情歌作者古月三刀曾說到,他手上創建或加入的Pia圈QQ群就有上百個。加入了QQ群的人,都會有意地將小眾圈層從大眾里區隔開,并對圈子有著極高的珍視程度和保護意識。
當新成員嘗試加入某個亞文化圈子,初期可能會遭遇一番“盤問”,比如說了解對方的獸設,或者通過“曝音”來掌握你在Pia戲中的角色定位,同步確認你到底是不是他們中的“一份子”。此前《跳海大院》提到有網友在網絡上分享自己在QQ上潛入“00后”的古風語C群中,結果被要求先選擇人設,甚至還會被要求填寫《人設申請表》,為的就是保證你的人設足夠真實且豐滿,從而豐富整個聊天的內容和控制走向。
通過這樣嚴格的準入門檻,使得亞文化群體能夠得到精準的篩選,從而保護好自己的小圈子;而事實上,也只有把真正愛好一件事的人聚集在一起,才能產生出足夠有魅力的文化或作品。
此外,部分圈子還對愛好者的文化儲備、鑒賞能力乃至經濟實力有一定的門檻,但這通常不會成為硬性條件,幾乎所有的亞文化QQ群都呈現著開放和友好的氛圍,因為來這里的人,都是為了尋找一個避風港,往往他們彼此之間會成為最懂自己的人。
更重要的是,QQ里存在的各類年輕亞文化群,能夠更好地滿足年輕人尋找存在感、體現優越感的需求——事實上,作為獨生子女的這一代互聯網原住民,在代溝、被雞娃壓力、留守等時代因素的疊加影響下,他們普遍擁有著成年人所不能感同身受的細膩心思與敏感心理,更注重平等的交流與表達,注重與成年人所不同的個性抒發,并以此來將自己與成年人區隔開——這也是為什么,年輕人在QQ上和在微信上有時候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面貌,他們在QQ上經營著自己真實與自我的社交人設,這是他們的“自留地”,而在微信上,他們則會轉換為成人價值觀里普遍認可的另一套人設。例如古月三刀就曾表示,他從2011年剛開始接觸配音時,他們就一直沿用QQ,這已是Pia圈約定俗成的習慣。
和Pia戲圈一樣,在QQ上,Z世代們正在用一個個虛擬的身份,來完成他們現實世界里真正想做的事情,或者扮演真正想成為的人,而這可能也是在這個壓力重重的社會里,他們心里最柔軟的部分了。
如今,在QQ上,你可以看到各類亞文化的蓬勃生長,它們依托QQ這個沃土,來構建一個又一個年輕的陣地。沒有人會永遠年輕,但每一代的年輕人,都能在QQ這里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小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