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見實(ID:jianshishijie),作者:見實,授權轉載發布。
花花前不久來到見實辦公室拜訪,聊天時發現,這是一個很有力量,很習慣思考的女孩。如她在做社群運營時,采用的一招就和常規用法相反。她說,“先將用戶加入小群,等建立認同后再移入大群”。
這和企業通常先吸引新用戶加入大群,熟悉了后再轉入小群重度服務的慣常路徑截然相反。
講起私域池的搭建時,花花的策略也是反的。她說:私域流量不是越推越多,而是越刪越多!
這些及更多運營細節,讓花花組建的蜜瓜團隊在一年時間內用51個社群,積累沉淀了2萬多人粉絲群,每月銷售2000萬人民幣以上,其中20%來自1萬多名團長帶貨;80%來自品牌廣告和自銷。一躍而成群接龍之上排名第一的社群(群接龍:頭部團長單月營收就能超1千萬!)。
蜜瓜的慣常打法,在見實和花花長聊后直接概括為:品牌首發+群接龍+社群分層+團長分銷。從中我們可見,即使不是品牌企業,僅僅是建立一個強大的私域池,也能在私域電商中打下自己的天地,或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是的,從來以團長、社群、KOC、網紅等為代表的小B,都是私域電商中不可忽略的關鍵力量。
深聊完后,見實決定請花花做8月13日私域電商大會關鍵圓桌的嘉賓,一起聊團長/小B這個人群,如何推動品牌在私域中的增長和爆發。當天見實至少請到了三大平臺的第一團長一同參與,分別是:
- 花花,蜜瓜團隊創始人,群接龍平臺第一團長;
- 小紅帽,小紅帽團隊創始人,微店平臺第一團長;(細節了解:小紅帽25人一年賣出5億人民幣!)
- 博士,鯨靈旗下蜂享家平臺第一團長;
還有另一大私域電商平臺的第一團長見實也在邀約中。在這一天的大會中,見實在遍邀社交電商中各個關鍵節點的創業嘉賓,一起用大會、品牌和團長的對接會、提效營等不同方式,深聊如何提升私域中的訂單轉化、復購等關鍵話題。
現在,先讓我們回到和花花的聊天現場,聽她詳細說說蜜瓜的社群打法和私域運營,是如何提升訂單轉化這個關鍵環節的。如下,Enjoy:
見實:蜜瓜從什么時候開始做的社群?
花花:2020年6月份我們才正式要做這件事情。在沒有任何主動拉新,付費投放和分銷裂變的情況下,做了51個社群,積累了2萬人粉絲群;現在每個月2000萬GMV,其中,20%來自1萬多名團長帶貨;80%來自品牌廣告和自銷。
見實:你們的社群中,都是什么人?如何定位的?
花花:首先我們自己公司的定位是媒體型公司,而不是一個單純賣貨的公司。
我們是一個有溫度的價值傳播者:你可以看到蜜瓜的每一條文案,都是有帶著人的場景跟人的感受去做的,它不是一個冰冷的貨架,如果非要把我們定義成貨架的話,那我們也是社群中最有溫度的貨架。市面上并不缺一個貨架,淘寶、拼多多、京東等等還有很多小的賣貨平臺,他們全都只是貨架。
在我看來,私域其實就是打造一個很私密的圈子,因此我們的定位非常清晰:只服務中國的精致女性。
所以群內首先是禁止男士加入的。
第二點,我們服務的是一群非常有力量的媽媽——他們就是社群里的KOC,除了購買與好物推薦,他們還愿意把自己的其他資源給群員。比如說上海時裝周,以及上海非常難搶到的HPV疫苗,去公立醫院排隊要排到三個月以上都打不到,而群里有資源的媽媽就會自發組織接龍,讓大家都能買得到。
這群有一定社會資源、高知獨立又前衛的精致女性,她們更需要的是群體的認同感,她們愿意一起共創社群未來,而不是為了在群里撿便宜。
第三點,蜜瓜的創辦初衷是測評,省錢,買買買。
以前我們強調產品、強調價格,強調促銷,強調渠道;現在的產品是一個獨特場景下的產品,需求也是一個獨特環境下的需求,在這樣的品牌、產品、需求都在急速變化的當下,我們相信唯一不變的一條是:人們更愿意跟“人”買東西。
見實:社群類型有做具體區分嗎?具體是如何來規范的?
花花:一種我們核心群,即大群。大群的審核是非常的嚴格,一般是不輕易拉別人的,因為這里面涉及到很私密的東西,比如一些明星的太太,還有一些挺有名的人在里面,因此審核機制比較嚴格。
首先,我們是以樓盤來區隔用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居住樓盤來區分直接且不容易出錯,同樓盤業主群恰好還原了過去的鄰里關系,線上線下互幫互助,群內氛圍非常好;其次,堅決剔除“微商氣”,排除一切價值觀不符合的人群,即便你有錢也不歡迎你。
私域流量不是越推越多,而是越刪越多!
另外一種就是,普通用戶群,即小群。小群基本上只是用來賣貨,因為是靠人工審核的,隨著關注的人數越來越多,進不了大群的粉絲,就讓他們進小群,大群的話還是我來管,然后小群的話是其他管理員在管;大群10多個,剩下小群就比較多了。
見實:一開始,是如何進入到這么多樓盤里面,然后拉群的?
花花:一方面,之前公關媒體的工作,積累很多渠道多元的人脈;其次就是當了媽媽后,月子會所、幼兒園的媽媽群,基本上都是臨近樓盤的人群在一個群里,一開始就是從這些地方不斷裂變出新用戶。
見實:大群跟小群的銷售轉化的差別大嗎?
花花:其實,大群的消費能力更強,并不是說他們這些人有錢,而是大群的粘性更高,信任感更強,復購頻率更高,這是靠社群文化驅動,不是靠任何的裂變或推廣來驅動。
小群純粹是新用戶進來看產品和內容的。因為運營精力有限,沒辦法和所有人保持密切的溝通和聯系,我們盡可能讓大家快速get到賣點,讓大家可以用最快的時間接觸到最想要的產品。
見實:小群用戶想進大群,是依據成交金額來定的嗎?還是?
花花:我不會看一個人的消費金額,這太勢利了。我們更看重她對一件事物的認知是否和大群的群員相匹配,在此基礎上,還要看我的感覺,即,是否愿意和她成為朋友,如果“感覺”對了,我們才會邀請他加入大群。
私域是微信生態下的私域,微信的社交屬性決定了我們必須做好情感連接,而這種關系需要人來親自感受,機器是沒辦法體會到的。
見實:現在核心群的人數是怎樣的一個分布?
花花:基本上無論大群小群,人數都會保持在150~200以內,最多也不太會超過300個。這其實是基于鄧巴定律,即我們能維持緊密人際關系的人數上限,通常是150人。在實際運營中我們也發現,500人的滿群活躍度和半滿群的活躍度差不多,有時滿群也很容易被屏蔽。
因此,我們會嚴格控制每個群的人數,要么建新群,要么把不活躍的群員移出群,實時凈化群環境。
見實:蜜瓜社群的流量來源一般從哪里來?分為哪幾個方面?
花花:從剛開始的第一條公益朋友圈到現在3萬人的粉絲群,我們從來沒有主動做過付費推廣和廣告投放,純靠大家口口相傳,然后一一通過我們的人工審核加進來。如果非要說流量來源,只能說:流量來自好品牌。
好品牌是在一個細分品類中,大家脫口而出的那個就是好品牌,好品牌自帶流量!我們只要把這些符合調性的好品牌推出去,這幫品牌的粉絲們就來了,流量也就來了,裂變轉發也是自然而然發生了。
比如:去年星巴克的黑金圣誕在社群內一經發布就被搶空,首先他是符合我們社群調性的品牌,而且社群內購買還可以比市場價便宜一點,只要品牌和人群匹配好,完全不用怎么宣傳,大家自發就會去發接龍了。
見實:現在社群每天會推幾款產品?你這個背后有一個邏輯是什么?
花花:對于很多品牌來講,蜜瓜是有PR屬性的。因此,很多品牌在沒有上天貓之前,會想到先來私域里先測一下水。現在,我們每個月會做個2~3場品牌首發。
我們不會特別規定每天推多少產品,而是隨時根據在生活,或者社群中交流的反饋來實時調整。比如:今天下雨,我們一定會上線關于雨天的產品,不能你今天下雨還在推防曬;比如有個很有意思的洗手液品牌,在賣一個很可愛的洗手小印章,突然感覺到很有意思,我們就會我把它推進去。
選品是在生活中自然完成的,始終圍繞用戶需求實時更換內容,而不是跟著產品走的。如果是按產品來說的話,就會陷入到無限大的產品的汪洋大海里面去,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其實,每時每刻洞察并滿足自己身邊朋友與客戶的需求,這個市場就已經足夠大了。
見實:你們用的是群接龍這個工具?第一個商品售賣(接龍)是怎么做的?
花花:每個人選擇一項工具都有一定的巧合。有的人做微店,做有贊微商城很厲害,但是我們沒有這塊基因,我們是在疫情期間的一場公益活動才接觸到群接龍。
去年初疫情原因,上海一家黑珍珠級別的餐廳累積了大量存貨,如果不處理掉可能會面臨倒閉的風險,為了能力所能及得幫到這家餐廳,我們通過自發朋友圈建群,再通過群接龍的方式來讓更多人知道這里有好的食材,當天晚上就幫這家餐廳回籠了6萬塊資金。
后來他們老板也幫著主動發朋友圈,說蜜瓜這里有群接龍,大家想要的可以去找蜜瓜接龍,整個過程我們是完全公益去做。
這個項目完成后,因為沒有資金支持,沒有很專業的背景,沒制定完整的商業模式,就把社群解散了。疫情危機渡過后,餐廳恢復正常營業,我們也可以做各自的事情。再后來,大家每次想到買東西,都過來問我能不能做場接龍,一來二去就繼續做了起來。
當然更深層次原因,一方面我是媒體出身,認識很多品牌方;另一方面,我身邊有很多家庭條件還不錯,比較追求生活品質的女性朋友。她們的最大痛點是雖然購物渠道多元,但依然買不到好東西。蜜瓜要做的就是:讓對的品牌遇見對的人。讓對的人在對的場景下買到好東西。蜜瓜的slogan就是:刷新生活里的BEST。
(PS:昨天見實群發的文章,正好是對話群接龍CEO吳彬,群接龍:頭部團長單月營收就能超1千萬!歡迎點擊回顧)
現在看,群接龍沒有那么商業化,和其他工具很不一樣。上次見群接龍創始人吳彬,也感覺他是一個很純粹的產品極客,對產品很狂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顧客點擊購買時,寫的不是“我要購物”,而是寫“我要接龍”,這就會讓大家有一種游戲的感覺在里面,不知不覺中就種草并產生購買。看似簡單的4個字小細節,其實這里面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用群接龍,也能幫助很好擴圈。
見實:每次成交量怎么樣?推這些產品時會有多大優惠力度?
花花:每次都不一樣,比如前段時間我們接龍了一個上市公司按摩椅,一場下來賣出了100多臺;蜜瓜是和睦家社群獨家戰略合作伙伴,和睦家是國內昂貴私立醫療機構中的標桿,他們有款產品,單品在社群推廣24小時就接龍了大概100多萬元,和睦家這種品牌從不打折的,但在蜜瓜社群里也開了先河,給出了比市場價更好的服務和價格;再比如,上市公司華熙生物的一個產品獨家發布會開在了蜜瓜,通過社群接龍,科普新品,也給大家試用。3天可以成交30~50萬元以上。
見實:你們會在社群里做哪些類型的活動?前面提到的一些品牌首發,新品測評,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花花:我們在幫品牌策劃的時候,力求簡潔明了,高效簡潔得告訴用戶為什么要買,迅速下單有幾個決定性因素:
拿我們前段時間接過的一個定妝噴霧Top1的品牌舉例,第一點我們是看產品的背書,他們拿過天貓的“金狀獎”。這種頭部品牌的產品,基本一上架就被迅速搶空,10秒賣出一瓶;第二點它的功效,這一塊是通過文案和品牌廣告來呈現;第三個就是它的價格是否有優勢,因為是內測,所以價格會比正式上架便宜很多,像這樣的一場接龍下來,當時是成交了大概五六十萬元。
再比如,之前也推過的一個新國貨,中國川菜的代表品牌玉芝蘭,在上海是米其林一星的餐廳,他們的泡椒鳳爪目前在我們社群里已經賣出十幾萬份。同樣的打法,有品牌背書,本身星級餐廳級別的味道一定好,價格上也有優勢。這些都直接決定一場品牌首發,一場接龍活動的效果。
見實:接下來的規劃是怎么樣的?除了上海,有沒有考慮到其他城市的發展?
花花:接下來的整體布局是打通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市場,因為這些沿海城市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都比較類似,這一塊的市場已經非常大了。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一個情懷,助力我們的新國貨品牌崛起。新國貨的崛起,需要多層次的能量。因此,之前給很多新國貨品牌做過免費的品宣活動,一方面是幫助他們成長,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蜜瓜能讓更多新品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