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問題:系統明明有很多內存,卻無法分配出一片大塊內存? 這是為什么呢? 這個問題涉及內存管理的一個內容——內存碎片 內存碎片在Linux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了解早期內存碎片產生的歷史,有利于我們對它的理解。 假設現在有一塊32MB大小的內存,一開始操作系統使用了最小的一塊——4MB大小,剩余的內存要留給4個進程使用,如圖(a)所示。 進程A使用了操作系統往上的10MB內存,進程B使用了進程A往上的6MB內存,進程C使用了進程B往上的8MB內存,如圖(b)所示,: 進程D需要5MB內存,所以剩余的內存不足以裝載進程D,這個內存末位就形成了第一個空洞(內存碎片)。假設某個時刻,操作系統需要運行進程D,因為系統中沒有足夠的內存,所以需要選擇一個進程來換出,為進程D騰出足夠的空間。假設操作系統選擇進程B來換出,這樣進程D就裝載到了原來進程B的地址空間里,于是產生了第二個空洞,如圖(c)所示: 假設操作系統某個時刻需要運行進程B,也需要選擇一個進程來換出,假設進程A被換出,那么操作系統中又產生了第三個空洞,如圖(d)所示: 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存空洞會越來越多,內存的利用率也隨之下降,這些內存空洞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存碎片。 看到這,你已經知道了什么是內存碎片,同時還了解了一種內存管理機制——動態分區法。上述舉例其實就是動態分區法,操作系統早期使用動態分區法來管理內存。 怎么解決內存碎片化問題? 思路其實很簡單:把多個小塊內存拼成一個大塊內存。 早期使用動態分區法的操作系統,為了解決碎片化問題,就是動態地移動進程,使得進程占用的空間是連續的,并且所有的空閑空間也是連續,這樣就把多個小內存塊拼起來了。但是缺點也非常明顯,進程的遷移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內存碎片分兩種:內碎片和外碎片 內碎片:分配給程序的內存但未被利用的部分 外碎片:系統無法利用的小內存塊(如上述動態分區法產生的碎片) 如今操作系統使用分頁或分段機制來管理內存,但仍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內存碎片。 為了解決內碎片和外碎片問題,Linux引入了兩個東西:伙伴系統和slab。 伙伴系統用于解決外碎片問題,slab用于解決內碎片問題。 伙伴系統和slab也是內存管理中比較核心的內容,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 所以,當系統有很多內存,但無法分配出一片大塊內存時,就是因為產生了很多內存碎片,導致系統中有很多不連續的小塊內存,表面上看系統空閑內存很多,但實際都是一些零散的內存。什么是內存碎片?
內碎片和外碎片
總結
以上就是系統明明有很多內存,卻無法分配出一片大塊內存?的詳細內容,更多請關注www.92cms.cn其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