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普通人眼中前沿、高端的人工智能(AI),牛津大學客座教授、全球智能商業暢銷書作者托馬斯•達文波特教授深信,AI與人類完全可以成為每天一起共事的同事。
世界“智能商業五部曲”作者、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信息技術與管理學教授托馬斯•達文波特,15日通過“云端”參加在山城重慶盛大召開的首屆全球智能新經濟峰會,并作“人機共生——智能新經濟時代的生存法則”主題演講。他聚焦人工智能(AI)對人類工作的影響,指出中國在AI領域頗有建樹,認為人機共生可實現“能力增強”(Argumentation)——即“聰明的人與聰明的機器協同工作”。
達文波特強調,中國智能城市發展領先世界,特斯聯智能城市建設頗有建樹;特斯聯打造的“科學之城”已在重慶拔地而起。隨著更多激動人心的應用不斷落地,達文波特相信,特斯聯將在中國AI發展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AI已多方面領先全世界
調查顯示,全球逾四成大型企業均積極擁抱AI,其中一些“翹楚”主動將AI融入其各類業務及生產流程,更有一部分企業鎖定了“AI優先”(AI-First)的發展戰略。63%接觸過AI的美企管理者希望AI盡可能取代人工以削減成本;不排除自動化在全球范圍普及的可能性。但大部分企業AI實踐積極性不高,許多公司難以將AI應用于生產流程。此外,踐行AI應杜絕好高騖遠。
達文波特表示,中國AI發展勢頭迅猛,正成為美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中國在政府層面給予AI的研發支持更為有力。此外,中國在用戶行為研究數據體量,以及論文發表及專利獲得數量方面,亦領先世界。
達文波特在首屆智能新經濟大會發表講話
與此同時,達文波特同樣指出了中國AI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即中國數字原生代企業實力雖然強勁,但中國國內資本對AI領域的投入遠不及美國。
AI“威脅”就業?
AI被認為對就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威脅,不少業界、學界“大咖”頻頻“預警”。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預測,AI會導致人類滅亡;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Robert Schiller)認為,此為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峻問題;硅谷眾多風投及媒體人表示,未來將出現大量毫無經濟價值的人口;甚至有專家預測,AI將在未來十年取代一半的人類工作崗位。
達文波特對此持不同看法。他認為“任務”(Tasks)和“工作”(Jobs)是“兩碼事”,AI可幫助人類完成諸多“任務”,但并不會徹底威脅人類“工作”。比如AI雖能取代人類完成法律、金融領域大量任務,甚至是知識型任務,但其并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完成工作。
現場揭秘人機共生實現路徑
人機共生需講究方法、策略,達文波特強調。人類不僅需要思考自身工作如何能比機器更有價值,人機還要從事各自擅長之事,合理分工、互為補充,以此實現“能力增強”。
達文波特在演講中結合具體案例,系統、生動地闡述人類邁入自動化時代、實現“能力增強”的“五部曲”。首先,“踏入”(Step In,目前實現“能力增強”的最普遍做法):人類需充分了解自動化系統的方方面面,知曉其強、弱項并能判斷出何時需對其進行改良。其次,“上位”(Step Up):人類需于更高處審視全局,判斷完成某項工作所需的AI種類及參與度。第三,“回避”(Step Aside):需“知進退”,人類應更多地專注于人類比機器更擅長的、強調創造性或需投入個人情感的事務(如編劇、護士等職業)。第四,“精準切入”(Step Narrowly):要找準自動化的切入點,摒棄過于應用狹窄的領域。第五,“邁進”(Step Forward):針對企業機構系統性地打造AI能力。
此外,他強調“能力增強”需多人甚至整個機構通力合作;AI規則、機器學習、自然語言及其它自動化工作流程宜獲整合。大型企業AI賦能實踐需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初始階段即要考慮“能力增強”路徑,從易于實現的應用切入,充分發揮并結合人的智慧與智能機器的長處,提升產出、福澤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