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程序員上崗”或許是噱頭,但淘汰焦慮仍然近在咫尺,需要積極面對。
全文2418字,閱讀約需7分鐘
撰稿 / 馬爾文(媒體人)編輯 / 何睿 校對 / 張彥君
▲隨著相關技術的突飛猛進,AI也在加速介入人類的現實生活。圖/新華社微軟的AI程序員尚在演示(DEMO)階段,國內首個AI(人工智能)程序員已經宣布正式上崗。
據報道,國內某大模型企業(yè)近期正在內部推行AI編程,使用大模型輔助程序員寫代碼、讀代碼、查BUG(漏洞)、優(yōu)化代碼等。這一AI程序,還被分配了正式的員工工號,據企業(yè)相關人士透露,該企業(yè)已決定未來目標為20%代碼由大模型編寫。
“AI程序員上崗”的消息一出,“碼農失業(yè)”也相應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創(chuàng)造出了AI大模型的程序員,會率先成為被沖擊甚至是被取代的工作嗎?
盡管淘汰焦慮已近在咫尺,但其實,從報道細節(jié)和行業(yè)發(fā)展現實來看,AI程序員取代“碼農”這一擔憂,目前仍然有些早了。
━━━━━
目前仍只是輔助工具
從報道中可以看出,此次“被上崗”的AI大模型,所承擔的角色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寫代碼的程序員”,而是作為程序員的輔助程序。AI程序員所承擔的這些功能,都是利用大模型的數據歸納分析能力,對既有代碼進行輔助審核優(yōu)化。
從業(yè)務實質上看,這一上崗的程序員也并未取代任何人的工作,而只是在現有的研發(fā)流程中,增加了一個“大數據審核”的環(huán)節(jié)而已。
這一工作職能,與一些媒體利用AI來糾查錯別字、一部分醫(yī)院利用AI來識別檢驗報告提供基礎分析等一樣,只是承擔了人類判斷決策的輔助功能,離真正的“人類程序員”相去甚遠。
因此,如果要準確地表述這一報道,這并非“AI如同人類程序員一樣上崗工作”,而是“將大模型作為輔助工具,提供給了人類程序員”。
而且,從當前行業(yè)發(fā)展現狀來看,大模型目前還無法代替程序員的“寫代碼”等日常研發(fā)工作,一直是作為“智能編碼助手”的身份在參與日常工作。
事實上,AI大模型作為編碼的輔助工具,過去兩年內在行業(yè)內得到了廣泛應用,均是以“助手”的角色參與其中。
例如,國內另外一家大模型企業(yè),也于去年發(fā)布過“編碼助手”相關的工具應用。而在海外,也有不少大模型企業(yè)發(fā)布了專門輔助編程的工具應用。
━━━━━
準確率是一個大問題
近一年來,大模型參與編程應用的程度越來越深,包括參與代碼的輔助輸入與續(xù)寫、與人類進行自然語言交互等,都使得“低代碼”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或許正是基于此,多位大模型創(chuàng)業(yè)者和專家也曾提出,程序員有可能在5年內失業(yè)。
但目前為止,大模型仍然是以“助手”的角色參與編程,成為人類程序員的日常工作流程之一。期待中的“寫代碼、搞開發(fā)”的功能始終沒有出現突破,也自然不可能在短期內替代真正的程序員。
原因何在?AI大模型生成代碼的準確率,首先就是一個重要挑戰(zhàn)。
2023年,多篇論文研究數據顯示,AI從事簡單編程任務一次性生成正確的概率大約在50%左右,和擲硬幣得到的正反結果概率差不多。
2023年5月,國外一組研究顯示,模型的參數每提高一個量級,代碼生成的準確率可以提高5%-10%左右。以此估算,模型參數規(guī)模至少達到10萬億級別,等于是現在的ChatGPT4.0的10倍以上。
而就算達到了90%的準確率,大模型依然難以取代代碼的生成工作程序員。在實際的開發(fā)過程中,不太可能讓模型生成大量代碼后,再由程序員去甄別篩選。
果真如此,光是閱讀、檢驗這些大模型生成代碼的成本,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實際雇傭程序員寫代碼的成本了,得不償失。
━━━━━
AI至今不會邏輯推理
大模型寫代碼,其實并不是真的在“寫”,而是根據人類指令在過往的數據庫中作檢索后對答案進行歸納整理。AI無法根據代碼運行的邏輯,對這些代碼進行核驗。
換句話說,從思維與生產結構來看,AI大模型原理依然是歸納,而不是邏輯推理。
因此,單從原理來看,大模型與程序員“寫代碼”在生產邏輯上也是完全不同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AI當下可以寫出非常“標準”甚至“簡約美觀”的代碼,但其代碼本身的運轉卻經常出現錯亂等問題。
關于這一點,國外相關AI研究人員也有所共識。
例如,致力于在財務、醫(yī)療、數據處理等領域應用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公司業(yè)ABBY在此前接受采訪時承認,即使用最先進的系統,也可能出現人工智能錯亂或輸出不準確的情況,因此,人工驗證目前依然必不可少、至關重要。
網絡上有程序員分享過用大模型來生產代碼的體驗,結果顯示,寫一個簡單函數模塊時,AI或許可以勝任,但當需要多個函數模塊時,AI所生成的代碼就容易出現各種BUG,無法使用。
而就算勉強可以運行,也過不了公司內部的代碼評審。這就是因為,盡管AI可以通過海量的搜索歸納來試圖在形式上滿足寫代碼的需求,但因為無法理解多個模塊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不可避免會出現邏輯性的錯誤。
━━━━━
將加速人才新舊淘汰
可以說,截至目前,人工智能作為編碼助手,依然是程序員的輔助工具,是對人類程序員的效率放大工具,而不是互相替代的關系。
給“AI”一個正式員工的工號與稱呼,也無法短期內改變其并非一個真正的員工的現實,更遑論要取代“碼農”。公眾所設想的AI全面自動化的情景,很可能短期內無法到來。
尤其是,有創(chuàng)造性與原創(chuàng)性,需要綜合調動創(chuàng)意與邏輯能力來完成工作的崗位,很難被AI取代。
但不可否認的是,AI大模型作為一種效率工具,仍然將在可見的一段時間內加速人才市場的新舊淘汰。例如,一部分率先應用AI的高級人才的效率提高,同時也加速了另一部分人才的落伍和被淘汰。
與此同時,大量容易被替代的基礎性機械性崗位,例如文案整理、日程助理、內容審核等崗位,也很容易率先被替代。
如何進一步在教育體系、人才培養(yǎng)、發(fā)展中全面重視與提升人才的創(chuàng)造性,才是AI對人類生產關系提出的新課題。需要迫切面對這一課題的,就不僅是“碼農”們了,而是我們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