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舍予兄(ID:shuyang9451)
本文7000字左右,10分鐘閱讀,將會收獲更好的職場習慣
2019年底,因為身體出了一些小毛病,我從大城市回到家鄉休養,卸去了大廠高級專家身份,釘釘微信也沒人找了;在恢復期我過上了每天早上在江邊跑跑步,晚上讀讀書,關閉朋友圈的寧靜生活。
這是一段人生中的中場休息。
停下后,我開始嚴肅復盤自己過去的職業發展,以便恢復后的再次回歸;一個問題縈繞在我的腦子當中,那些在北上廣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到底具有哪些不一樣的特質?
為什么在殘酷職場最后攀登到領導者位置的是他們?
我嘗試在書本和實踐中去尋找答案,我還嘗試從問題的反方向去思考:平庸的人為什么會平庸?從職場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啟發中,漸漸我發現了一些可以幫助普通人成長的線索!
1.
“思維陷阱”
造成一個人職場平庸的根本原因
有沒有人想過,為什么有些人在職場顯得能力特別差?
我們生活在一個容易讓人焦慮的時代,每天都需要主動或者被動地接受大量的信息,但少有人清醒地知道,這些信息悄悄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乃至“行為”,引導我們走進陷阱,如果你不能意識到,你可能正在被“思維陷阱”拖入平庸和焦慮的痛苦中。
為了方便理解,我下面列出三種最常見的陷入“思維陷阱”的人,對照看看自己是不是:
l 熱衷快餐知識,卻不能清醒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l 習慣什么都“靠自己”的人
l 無法一眼看透事物發展背后本質的人
1熱衷快餐知識,卻不能清醒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伴隨著知識付費的崛起,近幾年出現了大量熱衷快餐知識的人,他們是朋友圈的“概念狂人”,對權威、意見領袖的觀點非常追捧,關于最新的話題他總能發表看法,他們熱衷于走捷徑,轉發的文章總是散發著販賣焦慮的氣味。但如果與他們深入交流,你會發現,除了這些二手的快餐知識,他們對常識和經典無知的可怕。
這些人最大的特點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認為自己腦子中的想法是什么樣,世界就是什么樣。這種人在職場有一個很難纏的習慣:很喜歡先入為主一個自己堅持的觀點,然后再圍繞這個觀點去尋找支持論據。
如果這種人有較高的執行力,那就太可怕了,因為在他們很努力地將片面的理解付諸行動時,你根本無法說服他,一切都要等他讓所有人都撞得頭破血流停下來才能進行調整。
2.習慣什么都“靠自己”的人
如果一個人看多了雞湯文里“什么都不如自己可靠”的口號,或者片面理解了近幾年常說的“為結果負責”這句話,那他就會走入“靠自己”的思維陷阱。
這些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害怕麻煩別人,害怕拒絕,認為目前事物無法圓滿完成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實力或資源還不夠,所以會一味地增強自身資源以期望達到目標。
他們既不能看到別人那里多余的可協作資源,也不能將自己的資源為別人所用。
因為害怕暴露出錯,他們也不擅長分享和求助。他們會覺得自己深刻理解了“責任”的意義,但是卻總是感到每天的工作壓力山大,那些習慣在辦公室里加班到凌晨但效率低下的員工往往是這種人。
3.無法一眼看透事物發展背后矛盾本質的人
《教父》最有名的一句話是“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一生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那什么是“事物的本質”呢?其實就是位于事物發展中底層的矛盾。
如果一個人看事物或者解決工作難題的時候,沒有思考背后的矛盾和規律的習慣,就容易流于表面,他們可能洞察力不錯,比起一般人能關注那些細節,但是卻缺乏全局觀,容易糾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注意!沒有日常觀察思考“事物發展背后的矛盾”習慣的人,注定無法成長為團隊的領導者!
在職場,他們是需要反復指導和爭論,耗費團隊溝通成本的下屬,在解決問題時,他們是無法快速清晰找到問題抓手的那群人;在生活中,他們往往又會陷入“拎不清”或“選擇困難”的麻煩中。
2.
那些互聯網大神
是如何跳出“思維陷阱”的?
“思維陷阱”就藏在人性的弱點中,它是如此可怕和不易察覺,我們必須保持一些日常思考習慣來對抗它對我們的影響。
也許你能從下面三位阿里巴巴高管身上擁有的特質中找到答案,這些習慣幫助他們克服“思維陷阱”在中國最復雜的商業經濟體——阿里巴巴中取得了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他們是那些經歷過絕望后谷底反彈的人,那些長期默默堅持而又一鳴驚人的人,那些在危急關頭敢于獨自按下剎車鍵的人,他們分別是釘釘創始人無招,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以及現在的淘寶天貓總裁蔣凡。
釘釘創始人無招
拋下已知去“觀察”外界的習慣
“無招”是花名,如果結合他在阿里的經歷看,會發現很有意思。
2014年,阿里經歷了強推社交產品“來往”的巨大挫折,在智能手機全國開始普及的年代,因為社交用戶基數大,而且極度高頻的入口級特性,社交產品所能帶來的安全感是各大互聯網廠商都極度渴望的,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什么馬化騰會把微信橫空出世稱為:搶到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
而陳航和他所在的團隊,就是試圖通過挑戰微信,為阿里贏得安全感的一群人。
用再造一個“微信”來挑戰微信,結果就是無招需要和團隊把一場慘痛的失敗消化下來。
但有沒有人想過?這樣的嚴重挫敗陷入的低谷,對一個產品型的團隊領導者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絕望會讓一個人拋棄原有的腦子里對世界所有的理解,進入一種徹底放空和內省狀態,這時候才能靜下心來觀察和閱讀世界真正的需要。
這與悟道的邏輯不謀而合。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可能會反思,任何大而廣的東西一定有弱點,如果說微信的社交面是一條橫線,需要觀察尋找的,是哪里可以誕生一條尚未挖掘的縱線。
那么這條縱線是什么呢?靜心向內看就會有答案,那就是阿里生態圈的萬千小B企業,如果你進入用戶的心中去“觀察”他們的想法。你就會用心眼看到后面的答案。
之后被外界評價“反人性”的釘釘迅速破圈微信獲得了成功,而鵝廠主打“溫度”的企微卻一直不溫不火,這個現象背后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認為是因為釘釘抓住了老板的強壓執行力需求,自上而下地推動市場,所以在微信辦公的大環境下撕開了一個缺口。還有人同時認為無招是個冷酷的人。
但我現在卻不這樣看!
在仔細閱讀和研究了關于釘釘2015年來,所有無招在公開場合的發言和對釘釘產品的理解后,我認為他是國內少有的具備高度同理心的產品經理型CEO之一。
他身上有一種放下固有認知,虛心“觀察”用戶內心所需的能力,而且這幾乎融入了他和團隊的日常習慣中。
可能連使用者自己都不知道,釘釘的成功最深處,是在碎片化辦公的大環境下,人性中飽含的對深度工作專注和效率的追求。而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老板還是員工,只要他還算是 “想做事的人” 那就是共通的!
人們只會說自己要一匹更快的馬,但亨利福特卻能觀察到人心深處對速度的追求,為人們造出汽車。
“觀察”的不是表面,而應該是人的內心!在這個狀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不帶任何預設立場的“空”,不先入為主,不畫地為牢,帶著無知觀察世界。
你不能帶著“已知”去看待市場。不能孤立的,刻板地去讀那些所謂的“大數據”,也不能光靠人云亦云來判斷用戶真正的需求,而要用“無知”的心態去接近和觀察用戶——那些一個個自然人的情緒和需要,以人為本。
不然,就會像百度沉迷于搜索引擎的修補,放出了頭條,騰訊放棄了對用戶工作外時間使用的的觀察,做大了抖音。
如果他們的產品經理愿意走出北上廣高大上的寫字樓,走到他們真正需要服務的“群眾”中去,結合數據和實踐,也許就會“觀察”到,哦~原來世界不是自己坐在角落里想象的那樣。
釘釘所有的員工,入職后第一課就是被要求,放下已知,帶著空杯進入那些小B企業中,同工同吃,“觀察”和閱讀用戶內心真正的需要。
“無”招勝有招《笑傲江湖》里風清揚傳給令狐沖的第一句話。
盒馬鮮生CEO侯毅
保持“關聯性”思考的習慣
說完釘釘的無招,我們再看看盒馬的侯毅。
侯毅這個人很有意思,因為他最早是劉強東的“兄弟”,在京東長期希望推動一個類似盒馬的前瞻O2O項目,無奈一直沒有人關注;最后被逍遙子識才,多次勸說后,決定加入阿里。盒馬鮮生是這么來的(這里不得不說,老逍簡直比老蕭還厲害)。
盒馬鮮生是帶火了“新零售”這個概念的明星企業。但很多人其實不懂“新零售”是什么?
所謂新零售的準確定義,其實就是在各種資源的關聯和協同組合中,尋求一種能大大節約成本,提高價值的新組合。
為什么代表人物會是侯毅?
你可以理解成因為長年專注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領域,侯毅的腦子有了一個叫“資源相互聯系”的魔方,每天他都需要轉動幾次,去尋找數個變量組合資源中,無限接近“提高價值降低成本”的最優解。
所以這樣看盒馬和侯毅,你就可以突然看懂了。為什么可以推出“盒區房”這種以小博大的品牌亮點。通過捆綁房地產這個敏感話題,達到巨大宣傳效果;以及明白為什么在今年的艱難時期,盒馬能夠快速反應,第一個推出了大顯身手的“共享員工”模式了。
盒馬的品牌是圍繞著社區服務來的,線下線上配合的打法中,作為領導者的侯毅永遠不能孤立地去思考,如果只想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發展,那就壞事了。
保持日常的關聯性思考,也有助于讓一般人看競爭時,不陷入二元對立的表面理解。用“關聯性”的思維來理解阿里的戰略,你會發現,任何與阿里展開競爭的企業,他們需要面對的是整個的阿里軍團,比如美團面對的是餓了么和口碑嗎?那么盒馬呢?大潤發呢?銀泰呢?支付寶呢?阿里云呢?天貓超市呢?
所以作為普通人,你可以學到的是永遠不要只想著只用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去做事。一定要懂得資源之間的“關聯性”,不要怕麻煩別人,也許你也能給別人創造價值呢?所以,你也可以在大腦中培養一個“關聯性”思考事物的魔方。
淘寶天貓總裁蔣凡
思索事物發展背后矛盾的習慣
當宣布蔣凡挑大梁的時候,很多人會問,為什么張勇和馬云會選擇一個少壯派?
也許張勇最能理解蔣凡,因為他們都是那種,在關鍵時刻孤獨地扮演過“扳道工”角色的人,無論當時對他們來說,自己在不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在蔣凡身上,有著外界所說的“一眼看穿底層邏輯”的能力。也是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種透過亂七八糟的消息迷霧,看到復雜事物中最簡單的常識的能力。
這種能力,就是要看透推動事物發展背后的矛盾。
一個外表復雜的事物,他的本質其實是常識,就像新聞聯播里每天在說的“當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到底什么是“消費升級”?必須要用矛盾的觀點看!
我們這些五環內白領在雙11搶不到戴森吸塵器的不是真正的主要矛盾,你看不到的地方,“國內的大多數”的小鎮青年想買一件耐克配國潮,而自己所處的城鎮既沒有CBD和沒有大商場,下班時間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打發,這才是主要矛盾。
去拼多多拼個9塊9的手紙,被五環內用戶“嘲諷為”消費降級“,可你要知道拼多多的手紙不是為你準備的呀,是為廣大”中國的大多數“準備的,這,才是真正的消費升級!
但在那個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認清主要矛盾。當時即使在阿里內部,長年的競爭也讓一部分人陷入了思維陷阱,認為京東是天貓最大的追趕者。
那時候也有人知道小鎮青年的重要性,可是當時大家的理解還停留在跑到農村去刷墻。
拼多多為什么能夠在阿里眼皮下迅速崛起呢!?
如果說是把握了下沉市場還是流于表面,你用矛盾的觀點看本質:
第1點,2015~2017年間,大量阿里生態內的小小B端的角色,如底層商家、淘客、羊毛黨因為阿里戰略調整,對外發生了外溢,這些互聯網游牧民走到哪,哪里就形成了新的細小供應鏈。這些人離開阿里要吃飯啊,這是最主要矛盾。
第2點,低價智能機和微信支付相結合,帶來了小鎮青年整體電商用戶盤子擴大,這些人的日常時間要怎么打發,身邊可能連個高級商場都沒有,這是次主要矛盾。
這些東西,身處五環內的你在那個年代里,光看數據是不會馬上發現的,只有靠細微的洞察才能感知到:
1)快遞小哥的包裹里是不是開始有了別的平臺的商品?
2)老家父母親戚的朋友圈,是不是很多東西變了?
3)地方臺的的綜藝節目里面,廣告贊助商是不是出現了不認識的牌子?(可惜很多北上廣人不看電視)
4)那些像游牧民族一樣的羊毛黨,被你屏蔽朋友圈的微商媽媽又在忙什么?
透過現象看本質,拼多多就是抓住了這些要素悄悄長大的。
蔣凡上任后面對這個需要被再次重視的市場,是怎么抓“主要矛盾”的?
1.首先是重新平衡天貓、淘寶的重心,執兩用中,平衡“大多數用戶”和B端之間的消費和供給,這不是拿捏尺度的平面問題,而是一個對頂層架構重新分析、設計的立體問題。
2.選用模式更適合五環外市場的聚劃算做渠道下沉,向低線城市滲透、并且覆蓋全年齡段,盡快封堵擠壓拼多多的繼續擴張
3.發力短視頻、抖音、網紅,直播這些內容場景,再通過大數據精準推送,通過占領用戶時間,贏得市場,讓B端人群比如主播網紅下沉去填補C端的使用手機時間。
4.帶領品牌商家下沉。之前很多品牌集中在打一二線市場,原有的渠道網絡對于下沉市場是滯后的。但隨著阿里的強勢運營,優質的中部商家做敲門磚品牌迅速得以下沉。提前占住山頭,讓對手仰攻。
隨著最近淘寶特價推出,結合淘寶、聚劃算、天貓、淘小鋪全面出擊,阿里軍團的刀槍劍戟朝向了同一個方向,B端搭建架構,C端占領時間,蔣凡完成了對北上廣人群和下沉市場的一記全壘打!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拼多多的黃錚會如何接下蔣凡這一記硬球。因為占據了品牌優勢,拼多多對阿里會長期處于一種“仰攻”狀態。
這就難受了,畢竟獅子猛回頭撲向一只咬自己尾巴的鬣狗很容易,但鬣狗要一口吃下一只獅子卻很難。
3.
你該如何訓練“三種思維”
獲得職場成功!
寫到這里,你也許會說。似乎這些思維習慣也沒有多么的深奧啊?這些難道不是常識嗎?
你說的沒錯,但那些高手恰恰是將常識變成了一種日常習慣去反復練習,因為“思維陷阱”會無時無刻存在,人必須通過訓練保持覺知才行,所以我們需要復習一下這3種思維習慣。
1)如何訓練帶著無知“觀察”的思維習慣?
日常中,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情商和同理心不足,不知道對方心里想什么,要怎么辦?
這就可以先從“觀察”自己的內心的練習開始。
練習“觀察”的方式:
保持空無,拋下預設
↓
用客體視角覺察出自己內心與行為的關系
↓
再試著深入“閱讀”他人內心與行為的關系
↓
結合規律,分析出外界真實的需要
↓
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策略調整或反應
↓
保持練習,達到情商和洞察力的提高
如果觀察熟練,可以用這個方法去看世界和他人的情緒,進而搞明白對方真正的需要,即使是對方沒有清晰表達出來的。
打個比方,春節時期,網上那種對于鐘南山敬佩和對湖北一些事情憤怒的兩極聲音,如果你用心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底層其實是同一種情緒“恐懼”,恐懼引發了行為,無論是憤怒還是尋找安全感。
再打個比方,如你單位中有一個人,別人都說這個人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你通過“觀察”發現,原來對方只是個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可憐人,所以也就可以在職場打交道中理解和推測出對方的想法和行為,讀出對方真正的內心需要。
做市場運營,產品經理,品牌定位,尤其需要這種“觀察”他人內心真正需要的能力。
2)如何訓練保持“關聯性”思考的習慣?
如何培養“關聯性”思維,在職場拿到資源,產生更好的協作?
練習“關聯性”思維的方式:
拋開過去那種任何事都想著“自己干”的想法,問自己3個問題
1.我現在要做的事情,有沒有利他性?
2.可以不可以與他人形成合力?
3.最終取得的成果,能不能多方共享?
如果3個問題想清楚了沒問題,那么不怕拒絕,厚著臉皮干就完了!
日常要留心,自己和他人身上,有哪些可以“做成事”的資源,這并不是要人學會自利,而是需要培養自己的協作性。自己的專業知識,錢,甚至體力,時間,人脈圈,都是能一起互相協作的資源。
除了人與人的資源關聯性,還可以培養物與物相互跨界聯系的能力。
比如在阿里,訓練公關的新聞策劃能力,就有一種稱之為“兩只試管法”的日常思考方法,你可以想象成左手握一個產品試管,右手握一個情緒試管,然后兩種試劑倒在了一起,產生神奇的化學反應。
比如:
盒馬鮮生(線下的果蔬生鮮服務設施/一種都市快節奏生活方式)+ 房價(情緒飽滿的高敏感民生話題)= 品牌概念:盒區房
進口水果 + 北上廣的生活壓力(情緒飽滿的消費焦慮)= 熱門話題:車厘子自由
“關聯性”思維練習配合“觀察”運用在策劃和創意里,是不是非常有趣?
3)如何訓練 看穿事物底層矛盾 的思維習慣?
看事物的底層邏輯,也同樣需要上面的兩種思維。
日常可以多讀讀經典,少接觸如今的 “時髦概念書” 以免被先入為主污染,枕頭邊可以放一本《毛選》其中 矛盾論 和 實踐論 是精華。
日常遇到爭議性的事情,不要著急下判斷,也不要站隊,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思考思考為什么雙方會這么想?他們各自有哪些需要沒有被滿足?
漸漸的,在別人眼中:你成了一開口就可以直擊問題本質的人。
等到熟練之后,再拿來看一個人群或者一片市場,思考和實踐調研他們真正的供需中,有哪些地方是目前供需所不平衡的,在這樣不平衡產生的痛點中,出現了什么替代方案?
以上就是我所分享的練習方法,最后補充一點,如果有一件事你覺得一定會如此,那么保險起見嘗試從相反的方向推論看有沒有漏洞。
作者舒揚,筆名舍予兄(個人WX:shuyang9451)休養前擔任阿里健康高級公關專家,目前是一名 長跑 和 行為心理學 愛好者,著有暢銷書《共鳴》,一個喜歡深夜在朋友圈發長篇思考的人。事業目標是成為最好的公關,在這條路上將永遠是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