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為“是小冰心啊”的用戶在律師相關討論帖中評論“去做擦邊直播吧”,稱自己律師收入月入5000元,直播收入2萬元左右,“沒有直播,我在上海活不下去”。
據悉,該用戶在多個社交平臺曾發布舞蹈和普法結合視頻,其上述言論引發熱議。
▲相關評論截圖
本人:系25歲青年律師,有收入焦慮
律所:不會開除
4月20日,“是小冰心啊”在某平臺發布視頻稱,評論“只是我當時開的一句玩笑話”,自己25歲,為青年律師,有收入焦慮,但“我本身的直播內容是沒有跳擦邊熱舞的”,直播連麥為解答一些簡單的法律問題和情感疑惑。此外,她還為自己的言論道歉。
4月21日,“是小冰心啊”再次發視頻回應稱,自己的評論被網友斷章取義了,其本意是推薦同行去做直播,而不是教唆同行去“直播跳擦邊熱舞”。
據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董某在多個社交平臺曾發布舞蹈和普法結合視頻。有網友認為該用戶是自導自演的一場“有預謀的炒作”;也有人認為看了視頻后,“不算擦邊就是正常舞蹈,稍微有點魅而已”;也有網友稱,“女律師擦邊跳舞毀的不是她自己,是整個女律師的職業形象,甚至整個律師群體的職業形象”。
據紅星新聞,“是小冰心啊”曾自我介紹真實姓名,記者查詢上海市律師行業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有且僅有一名同名律師董某,執業機構為北京市兩高(上海)律師事務所。記者致電該所上海執行主任,對方確認其仍在律所執業,“律所目前正在與她進行溝通”。
據澎湃新聞,4月22日,記者也聯系到董某所在的律所,該律所相關負責人之一王延(化名)告訴記者,律所已對董某進行批評建議和教導,并且已經從關懷青年律師健康成長和社會責任角度和董某溝通過,希望她能引以為戒。
“從她B站主頁視頻可以看得出來進行過整改。”王延還指出,董某在4月21日發布的澄清視頻中有一些不妥且不夠理性的回應方式,因此對她進行了批評。董某也聽取了王延和律所其他負責人的建議,對B站回應視頻進行下架處理。“沒有經過我們同意發布這些視頻不妥,不應該以這樣的形式發布。”他說。
律所會不會因為輿論的影響而開除董某?王延告訴記者,經過溝通,董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律所不會對她進行開除處理,“對于青年律師的成長,律師事務所是主體單位,都有責任”。王延表示,一定程度上律所存在一定的過失,沒有對青年律師有特別好的保駕護航,所以會給予他們一些改正的建議和教導。
據紅星新聞,4月22日,記者致電上海市律師協會,詢問“是小冰心啊”言論、賬號內容是否涉嫌違規,工作人員稱律協已關注到該情況,目前正在核實。
業內:四五千元收入并不鮮見
“不是家里窮,誰出來做律師呢?”
據新聞晨報,記者聯系到了該博主的一位同事,北京市兩高(上海)律師事務所的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律師。他向記者透露,目前并沒有看到律所對這位律師的任何處理通報。
他多次重復“現在年輕律師太難了”,坦言現在的律師行業可以說是“一九定律”,也就是只有10%的律師收入較為可觀,大部分剛入行的律師收入并不可觀。他表示,年輕律師會面臨考證難、沒案源、客戶付費能力下降等問題,四五千元的收入在普通律師中并不鮮見,所以年輕的律師想多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也情有可原。
“行業內的香餑餑紅圈所最近也面臨降薪問題,本來的起薪可能有三萬多,但現在只有兩萬出頭。有些年輕律師整整一個月沒有案源收入還要自己承擔上千元的社保,可以說是壓力山大。”該律師說道。
“黑紅黑紅,得讓黑字去掉才真正紅”,上海振亞律師事務所夏銳律師在接受采訪時則表示,該博主行為的內核是希望更多人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價值,要給年輕人更多的試錯空間。他認為,該博主的薪資屬于正常水平,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可以承攬其他業務作為額外收入,但是要想在法律行業走得長遠,深耕專業能力才是立身之本。
“律師行業有句話,不是家里窮,誰出來做律師呢?” 知名法律博主商建剛笑言。他表示,目前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律師行業人數發展速度很快,案源數量有明顯下降,收費也大大降低,互聯網技術對律師行業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對于律師協會而言,怎么樣給年輕律師提供相對不那么卷的發展平臺,怎么樣讓年輕人中能夠有更多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而不是把所有的年輕人困在既有的跑道里,這是律師協會需要思考的。”
一位知名律所“90后”年輕律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普通律師通常在研究生時就加入律所實習,每月1500—2000元實習工資。畢業并通過司法考試后加入律所成為實習律師,每月收入3000—5000元,滿1年后方能獲得執業資格。
在此之后,一部分人選擇加入合伙人團隊成為授薪律師,即給合伙人打工,每月收入5000元上下的大有人在。還有一部分人選擇獨立成為專職律師,“自己找案源,自負盈虧,相當于個體工商戶,朝不保夕、飽一頓饑一頓是常態”。只有大律所的高級合伙人掌握著絕大部分案源,因此收入普遍較高。
在問及她對“是小冰心啊”的相關事件有何看法時,她表示,大部分律師并不是高收入群體,而年輕律師過得尤其艱難,為了掙錢做一些合理合法的副業無可厚非。但在當今的網絡環境下,打著“女律師”的招牌靠一些比較輕浮的舉動博取流量或許會使得“女律師”這個群體被污名化,影響正常執業的女律師群體的形象。
“無論怎么講,律師終究是法律工作者,得靠法律知識和專業能力吃飯。”她表示。
據司法部網站此前發布的文章,律師是維護國家法治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工作者,“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形象”。
編輯|段煉 易啟江
校對|劉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