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公布了《上海市食品經營許可和備案管理實施辦法》,規定自2024年5月10日起,取消多個餐飲企業限制條件:“現場制售”經營許可適用于各類食品銷售經營者,不再僅限于餐飲服務經營者,支持不同業態的混合經營。
對食品餐飲經營管理做減法,其實質是優化營商環境。今年五一假期前,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課題組曾披露,上海去年職業索賠投訴量高達24.6萬件,近8000人年投訴量超過10件,更奇葩的是,有人在一年內以“無證拍黃瓜”為由向1372家餐飲店提出高額索賠。
“拍黃瓜”這道家常菜之所以成為“職業打假人”最愛舉報的項目,主要因為它此前屬于食品監管中“冷食類食品、生食類食品”這一特殊類目,需要餐廳“辦理專門的食品安全許可”“擁有不低于5平方米的制作涼菜的專間”等。而新近公布的《辦法》把19項原有的經營目錄限制簡化為熱食類、冷食類、生食類和自制飲品制售4類經營項目,讓食品經營者有了更大的經營自主權。此后,小店因“拍黃瓜”被罰將成歷史,真正體現出政策對餐廳尤其是中小餐廳友好的一面。
有關食品安全的“管”和“放”,長期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上海在這方面不乏經典案例。比如開在南京西路的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集倉儲、制造、銷售、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當時制造業工廠落地上海市中心并無先例,為此靜安區相關職能部門不斷探索,在土地利用、生產許可、人才引進等多個方面積極協調,最終助力企業實現了方案落地。
又如盒馬鮮生作為一種超市和餐飲、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業態,在注冊時也遇到了“準入難”,浦東新區沒有簡單加以否定,而是做了幾個判斷:首先是價值判斷,回答“新業態是否符合社會需求,是否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問題;然后是技術判斷,研究新業態注冊過程中的體制性、機制性和政策性堵點,尋求破解方案;再是風險判斷,即研究新業態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風險,并從專業的角度對企業的業態布局、店鋪裝修和人員使用等給予技術指導,確保食品不被交叉污染。
星巴克烘焙工坊和盒馬鮮生開門迎客后的火爆,都為政府探索監管創新的價值寫下了鮮活的注腳,兩者收獲的商業成功也讓兩起個案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經典樣本。但從市場層面,如何讓更多企業成為監管創新的參與者、受益者,亟需從政策上改變“一刀切”的監管模式。能否讓市場上更多的小咖啡館、經營主體,在遇到類似問題時獲得支持,茁壯成長,是優質營商環境的應有之義。
近兩年,許多地方為了改善營商環境出臺過不少政策,此次上海放開不同業態混合經營的舉措,“冷食按冷食要求經營,熱食按熱食經營”、“在店里熱加工粽子,不用再重新申請一張許可證”,正是很多經營主體在現實經營中的真實訴求。監管者以企業感受為導向,回應他們的訴求,在政策層面為他們解決實際痛點、堵點,是對企業發展最好的保駕護航。而支持不同業態混合經營,也是市場培育消費熱點、創新消費場景的必要嘗試,有助于提升市場消費能力,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