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Sphere從一開始就是走全球開源的路線”。這也是KubeSphere自推出起的既定路線。青云科技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于爽介紹,青云科技自一開始便圍繞全球的開源生態去構建產品體系,走全球化路線。“所以,不管是在GitHub還是官網上,KubeSphere的英文文檔一定是首先寫好的,而且青云投入了大量的專業英文文檔人員,完善官網和文檔體系。”
2019年4月,KubeSphere正式加入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以下簡稱為CNCF)。作為CNCF的會員,青云QingCloud科技成為CNCF官方認證的服務提供商,KubeSphere和Porter進入CNCF Landscape。同時,KubeSphere提供了全球化的站點——KubeSphere.io,以及面向本地化的站點,如中國站、土耳其站。
而在開源的幫助下,KubeSphere獲得了更好的完善。于爽介紹,KubeSphere 3.1.0版本的貢獻者超過90個,其中來自馬上消費金融、紅亞科技、中通、銳捷等很多外部的貢獻者,一共修復了1000多個Issues,提交了近3000個PR。
應用遷移上云已經成為了行業內的整體共識。2019年,IBM以3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紅帽,也是截止到2019年止,IBM有史以來最大的并購交易。根據當時的公告顯示,紅帽的開放式混合云技術將成為IBM一個重要的部門,雙方將共同加速創新,完成下一代云平臺建設。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老牌IT廠商,IBM的原有產品體系架構已經無法適應新的云原生架構。而紅帽的OpenShift產品,則恰恰能夠幫助IBM將產品家族遷移到正在向新一代云原生基礎設施發展的企業里。
于爽認為:“IBM收購紅帽包括OpenShift后,像WebSphere、DB2等也在做容器化,都在往新的架構上遷移,為的就是這個商業目的。”
而KubeSphere能夠提供的是一個天然的多集群、多云混合部署并支持跨云的管理平臺。客戶選擇KubeSphere,其實是選擇了一個標準——K8s容器標準。
目前,青云科技的公司定位就是端到端的云原生服務提供商,除了KubeSphere外,包括數據庫產品線、存儲產品線都在往云原生這套基礎架構上改造和遷移。
未來, KubeSphere 會把底座的場景延伸得更廣、方向更寬,圍繞企業用戶的訴求把產品體驗做得更好,“這也一直是KubeSphere的優勢,把產品體驗做到極致。另外會把產品化的能力加強。”“
于爽透露,在2021年底的KubeSphere 4.0.0里,會發布前后端可插拔架構,給基于云原生標準的客戶提供一整套輔助工具,讓客戶可以把自己的業務無縫嵌入到KubeSphere的管理體系中。
青云科技一直專注做底層的基礎設施,到了KubeSphere,這個定位是不變的。于爽表示:“KubeSphere現在是整個青云云原生的基座,在未來,青云科技很多優質的產品線也會依托于KubeSphere這個基座去構建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