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金融數據出爐,央行數據顯示,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05.02萬億元,同比增長6.2%。狹義貨幣(M1)余額66.06萬億元,同比下降5%。流通中貨幣(M0)余額11.77萬億元,同比增長11.7%。上半年凈投放現金4292億元。
社融方面,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95.11萬億元,同比增長8.1%。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47.93萬億元,同比增長8.3%。整體看2024年上半年數據,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8.1萬億元,處于歷史同期較高水平。
當前,市場對金融總量規模增速放緩、貨幣信貸增速放緩關注度持續高漲。到底該如何看待金融數據,今日,權威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當下,我國正處于貨幣政策框架的轉型期。當貨幣信貸增長已由供給約束轉為需求約束時,如果把關注的重點繼續放在數量的增長上,甚至存在“規模情結”,顯然有悖經濟運行規律。
對金融總量指標保持“規模情結”會有“副作用”
“一味追求金融總量增長難度較大,還可能產生資金空轉等‘副作用’。”權威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當前我國的社會融資規模、M2余額已分別突破390萬億元、300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也超過了250萬億元,存量金融資源都處于高位,要保持新增量高速增長難度越來越大。
“尤其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繼續要求作為社會融資規模主要組成部分的貸款總量,高速增長并不現實,一味求量反而可能加劇資金空轉等各種虛增問題。”上述權威人士認為,規模情結影響下,企業行為會出現變異,脫離主業搞金融的情況較為突出。
“因此,盤活存量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意義更大。”權威專家認為,盤活存量貸款雖然不會體現為貸款增量,但通過“有減有增”同樣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貨幣信貸增速放緩并不意味著經濟走弱
相關權威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我國金融總量指標與實體經濟活動的相關性正在減弱。有市場研究表明,2015年前,我國M1與工業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關系數接近50%,但2015年后降至15%。
隨著近年來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貸款等金融總量的持續高增長,金融總量增長對GDP的邊際帶動效應趨于下降。權威專家強調,“簡單觀察金融總量增速,已經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
舉例看,歐美發達國家歷史上,也存在多個時期,貨幣供應量與實體經濟活動的變動方向不一致。例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M2增速持續震蕩,從約5%下行至接近0,但同期世紀GDP增速整體保持5%左右;歐元區M3增速也在2023年多月出現負值,但經濟活動仍總體呈恢復、擴張態勢。
“因此,需要逐步淡化對金融總量指標的關注,把金融總量更多作為觀測性、參考性、預期性的指標,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上述權威人士表示。
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