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敢與蘋果同一天“撞車”發布新品的,目前可能只有華為一家。
憑借全球首款量產三折疊手機,華為的人氣出奇高漲,“科技春晚”的名號似乎要易主。19999 元起售的 Mate XT 很夸張,幾乎是華為當前售價最高的智能手機,但這并不妨礙它成功吸引了外界的注意力。歷經多代沉淀,華為將內折、外折兩條產品線上所積累的技術,放到了全球首款三折疊屏手機上。
三折屏形態很吸睛,展開后的大屏很震撼,前期不僅一機難求,華為線下門店的展示機都是鎖在柜子里,普通人很難買到,也很難體驗到。因此,外界對Mate XT的產品力、體驗感,以及第一款三折疊手機的完成度怎么樣,新形態的前景如何,有更大的期待。
如今Mate XT熱度已不如前,外界對三折疊的討論回歸理性,逐漸擺脫了“朝圣”的眼光。
抱著好奇的心態,小雷拿上了 Mate XT,作為主力機使用了一段時間。全球首款三折疊好不好用?體驗有沒有為三折疊形態讓步?新形態對日常使用究竟是有幫助還是有退步?這篇深度體驗內容一次講明白。
學會開合是使用Mate XT的第一堂“必修課”
“折疊新物種”的氣場不言而喻,無論是我還是其他拿到華為Mate XT的用戶,在駕馭它之前,如何優雅地開合,是一門必修課。好比“一夜暴富”的你買了一輛超級跑車,你需要花時間適應它超低矮的坐姿和夸張的剪刀門,優雅沒什么用,但至少要讓人知道你很有經驗。
就算你到華為線下終端體驗這款手機,旁邊也會有工作人員全程看著,第一件事就是教你怎么樣展開和折疊。為了讓你對Mate XT的可靠性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包裝紙、系統開機引導等會多次強調各種注意事項。
Mate XT能實現二次彎折的效果,背后有兩套精密的鉸鏈系統支撐,一條服務于內折,另一條則服務于外折。很顯然,這是華為在內折和外折兩條產品線積累下來的結果。
兩條鉸鏈的阻尼和效果有所區別,想要完全展開Mate XT需要注意打開順序。首先是輕輕用力掰開內折的部分,再用小指摳開外折部分,完成展開。老實說,目前的Mate XT還是新機狀態,連“磨合期”都沒過,鉸鏈會比較緊實,開合還是需要用點力氣。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Mate Xs2,由于外折鉸鏈不能像內折鉸鏈一樣實現固定,華為設計了一個卡扣用于固定。而在Mate XT上,卡扣被數組磁鐵取代,吸附力很強,因此需要更用力去摳開。
順帶一提,Mate XT上的這條外折鉸鏈,現在也支持一定角度的自由懸停,有必要的話可以當做支架來使用。個人不建議這么做,畢竟屏幕部分朝下,很難說不會發生什么摩擦。
也有人好奇這樣看起來纖薄脆弱的機器,一旦折錯會造成什么后果。小雷一開始也很擔心這個問題,初上手時也因為對折疊機構不夠了解,反方向折了幾次,其實這套天工鉸鏈系統有一定的強度,能承受一定的擠壓和拉伸,但如果發現很用力都掰不動的話,就該想想是否搞錯方向了。
實在不行可以看看網上的“反面教材”,前幾天就有人因為喝醉了反著掰手機,最后弄壞了。
這么多天當做主力機使用,可以確認Mate XT的鉸鏈有一定的抗壓強度和整機剛性,但由于機械結構復雜,鉸鏈處對應的屏幕位置依舊會相對薄弱,想要用得長久,必須有保護手機的意識。
閉合時,可以將兩處鉸鏈同時彎折,雙手做出向內壓縮的動作。外人看來,你就像變了一個“魔法”,將三臺設備壓成一臺小小的手機。為什么是“三臺設備”?后面會提到。
屏幕背面上那片金色的匠造徽標,小雷認為應該是給前置攝像頭散熱的,順便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掌握了展開順序和折疊方向,就說明你已經通過了華為Mate XT的“新手教程”,可以深入去使用它了。
地位最“尊”的華為Mate手機
非凡大師是華為對材料學、工業設計理解的新高度,這一品牌發布至今,只有兩款手機產品,一款是Mate60 RS,另一款就是Mate XT。這次的Mate XT上來就只有非凡大師版本,能看出來,這就是Mate系列有史以來地位最“尊”的機型。
沒有比“薄如蟬翼”更能描述Mate XT完全展開后的樣子,根據官方數據,最薄的部分僅有3.96mm,機身最厚的一側,甚至比華為原裝充電線的Type-C線頭還要薄。完全展開后的屏幕尺寸為10.2英寸,顯示比例是標準的16:11,屏幕邊框極窄。正面看折痕的影響微乎其微,只有在側看時才可以感受到折痕的存在,手指劃過劃痕處會有下陷的回饋,但不算影響使用。
如果把它當做平板電腦,那么它應該是目前最輕薄的Pad產品,一款折疊狀態的雙折疊屏手機,整體厚度和三折疊的 Mate XT相差無幾。以往的雙折疊屏我會經常折疊起來用,但Mate XT算是一個例外。
仔細看可以發現兩條鉸鏈的不同,為了實現同一臺手機的外折和內折,Mate XT搭載了兩條不一樣的鉸鏈,轉軸處的構造也不一致。
繼續說剛剛提到的“三臺設備”,Mate XT用兩條鉸鏈將一塊屏幕分成三部分,完全展開會變成一臺10.2英寸的Pad,折疊1/3變成一臺雙折疊手機,完全折疊則變成一臺6.4英寸屏幕直板手機,想怎么用,隨自己的想法。
不過小雷還是建議大家盡量展開Mate XT用,300克以上的機身重量對平板電腦來說很輕薄,但對手機來說實在有點太重,把它當做普通手機用,手感只能說不甚理想,也不是這一形態的真正意義。
這塊屏幕顯示素質很高,亮度在戶外很夠看,小雷倒是好奇,長期以不同狀態使用Mate XT,必定會導致不同顯示區域的像素點壽命不一致,不知道華為是怎么樣解決后期顯示亮度統一的問題呢?
針對充電場景,小雷先用華為的40W充電套裝(激活Turbo模式),測試了完全折疊和完全展開兩種充電情況的1-100%(完全充滿)所需時間。
結論很有意思,展開和折疊兩種情況的充電功率曲線有很大不同,并且擋位切換時有燃油車換擋的“頓挫感”。首先在展開的狀態下,Mate XT可以盡量吃滿40W的充電頭功率,并在涓流前一直維持高功率輸入,完全充滿需67分鐘。
而折疊起來充電則是另一種情況,功率曲線起伏多且幅度大,過程中多次出現從32W跌落到9W的情況。相比展開狀態,充電時間多出約 12分鐘,為79分鐘。
初步猜測華為并沒有給Mate XT設置兩套充電邏輯,是因為折疊起來熱量難以散開,溫度過高時系統會短暫降低充入功率,待電池溫度下降后再恢復,也因此充電時間更長。
小雷又用66W原裝頭測試了一下Mate XT展開狀態下的充電,充滿需要78分鐘,峰值功率為47W,但受更高功率影響,機身溫度更高,功率很難維持在高位,充電時長反而和折疊狀態下的40W充電接近。
順帶一提,這臺手機的續航能力著實不一般,為了測試充電,光是把電量耗盡都花了小雷不少時間。
設計上,Mate XT的鏡頭模組延續了非凡大師的八邊形樣式,外圈的金色點綴,華為官網顯示用多道復雜工序打造,最終呈現出不規則的巖脈紋理,據說每一臺Mate XT的紋路都不一樣。
說起來,小雷又有點懷念華為將鏡頭參數印在模組上的時候,現在一個 XMAGE 就沒了,就是總感覺少了些點綴。或者說,華為正在弱化參數帶來的影響,一切向體驗靠攏。
華為對鏡頭凸起部分的處理不一般,鏡頭圈和素皮兩段凸起的過渡相當圓滑,單手拿著沒什么不適感。
邊框和轉軸位置都做了烏金色點綴,內折鉸鏈也做了裝飾,背部除了“HUAWEI”的 Logo,還有一行巨大的“ULTIMATE DESIGN”,強化非凡大師IP的存在感,配合黑色機身,商務范拉滿。
華為的設計能力和工藝水準我們無需擔心,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三折疊到底好不好用,是否“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大家還是更關注一些。
軟硬件無遺憾,但缺“殺手級”三折應用
顯示尺寸這么大的折疊屏手機,我想大家更關注的是大屏顯示優化,屏幕更大使用效率是否跟著變高。一開始小雷也認為三折疊形態的第一款產品會帶來體驗上的落差,但這幾天用下來,它在現實當中并不只是為了炫耀這么簡單。
三折疊自帶的16:11比例優勢無法忽略,額外增加的顯示區域像是對雙折疊顯示比例缺陷的一種補足,觀看視頻時實用面積會遠大于雙折疊和常規的直板手機,至少不會剩下兩條巨大的黑邊,比直板手機更震撼,而且再也不用為了配合手機的橫屏顯示,特地把手機轉一個方向了。系統設置方面提供了雙屏/三屏選項,根據個人需求進行顯示比例上的優化。
豎屏刷抖音、小紅書,或者是查看某些數碼產品/汽車的橫向參數配置對比表,巨大屏幕帶來的高效信息呈現的確能夠看得很爽,朋友用Mate XT去對比不同版本的車型配置,直呼方便太多,有的時候也可以規避各種應用適配的問題,總之豎屏用會更省事。
日常使用中,三塊屏幕也能夠支撐數量更多的信息流展示,就拿小紅書App來說,首頁一行就能夠顯示4個動態信息。動態會分為兩個部分呈現,大圖和文案互不影響。另外,對于有辦公需求的人來說,三屏可以呈現更多的文檔信息,看到更全的網頁內容,表格類的內容密度也遠超雙折疊手機。
又比如說查看數碼產品/汽車的參數配置表,完全展開的Mate XT可以做到一覽無余,一屏容納更多版型的配置對比,普通手機還得劃來劃去,很容易“看一些忘一些”,三折疊照顧這類場景有硬件上的優勢。
不過就目前來看,三折疊給小雷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就是視覺感受、信息密度呈現上的全面升級,獲取信息的效率顯著提升。
但小雷認為還有許多提升空間,就比如在多數界面當中,三屏模式依舊顯示兩屏的內容、雙屏狀態下會出現平行視界失效,變成單個頁面強行拉伸的情況、切換屏幕形態時,部分應用或錄屏的進程會被打斷,有時候會帶來交互上的不連貫。另外,桌面的圖標目前也只顯示兩頁,小雷認為可以在顯示數量上多安排一些可選項。
順帶一提,小雷之前買的華為主題資源,暫時也無法在 Mate XT 上應用。
小雷對Mate XT的軟件體驗沒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全局的平行視界本身就顯著提升了大屏設備的效率,在三折上面也進行了升級,支持了三屏可變比例的顯示方式,刷信息流時可以比雙折疊屏多刷一個小視頻;工作場景也給了Mate XT很多表現的機會,想到什么新內容、幫同事檢查文章、處理文檔、在官網編輯器上做點修改,折疊屏操作起來就是有更高的效率。
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樣做一些普通手機做不到的事情,同時打開三個取餐碼,在掃碼機面前一口氣掃完三個二維碼,這效率是不是一下子拉滿了?
平心而論,現階段三折疊的軟件體驗與雙折疊比較類似,光是讓大屏顯示比例變得主流、把信息密度提高我覺得還不夠,如果說平行視界是雙折疊的殺手級應用,那么為了支撐起更龐大的顯示面積,三折疊可能也需要一個足夠重磅的場景去支撐,哪怕是能夠顯示三級菜單或者是同屏打開三個App的“Plus”版分屏模式。
這些天小雷還配合華為的周邊產品一起體驗了,HarmonyOS生態在實時信息的接續性做得挺好,外賣、打車、機票之類的重要信息,現在可以直接在手表的實況窗上看到。忙的時候手上沒法拿手機,手表就承擔了重要信息的實時呈現,“上島”對于廠商而言不過是基本操作,這也是一種效率。但對于沒有筆記本和汽車的我來說,這種信息流轉始終有限,個人也不希望被“生態”二字綁定。
AI功能就是比較基礎的AI建議卡片和文生文生成式AI了,基礎的問答可以參考,并且反應比較快,AI卡片就是動態消息窗口,有點類似實況窗,更多的類似AIOS的自動化能力,我們就只能期待一下NEXT的到來。
另外不得不承認的是,Mate XT作為全球首款量產的三折疊機型,整體體驗沒有因為新的形態而做出讓渡,這段時間用下來軟件體驗流暢穩定,硬件不存在遺憾,無線充電、可變光圈、紅外遙控等周邊配置都保留了下來,這對于第一款三折手機甚至是驚艷之處。
簡單點說,我可以把它當做一臺“沒有硬件缺陷”的旗艦機來用。
折疊旗艦的影像規格沒法跟直板影像大旗艦去比,尤其是空間更緊湊的三折疊,但Mate XT的影像表現力,可以說并不遜色于Mate X5這樣已經十分成熟的雙折疊機型,實力并不只有照片下面那“昂貴”的水印。
多云天氣下,厚重的云層和發電風車搭配,倒是不錯的景色。Mate XT的出片更傾向場景還原,山間的樹木和天空部分不會無腦拉高飽和度,盡可能在討喜和真實之間取得平衡。另外主攝的成像能力不弱,放大看也有細節。
Mate XT拍攝夕陽也有一手,HDR合成相對自然,被夕陽浸染的云層很有層次,保留了場景該有的氛圍感,高光部分不會過分壓制,該亮的地方就亮。并且有可變光圈這一層特殊結構,Mate XT還能拍出好看的星芒效果。
針對2倍這一數碼裁切的焦段,Mate XT的成片解析力控制得不錯,沒有因裁切導致明顯的解析力下降,可以作為日常焦段使用,偏窄一點的視野更利于構圖,也少了畸變的問題。另外,Mate XT預覽窗支持實時HDR演示,并且拍照速度很快,幾乎不存在嚴重的成像遲滯。
說到解析力,大家可以試試“數毛”場景,因為貓毛可以很直觀地展現手機影響的解析力。小雷嘗試了 2 倍、5.5 倍和 10 倍這幾個焦段,Mate XT 對毛發的細節保留有點超出了我的預期。
即便是小貓躲在陰涼光線不好的地方,10 倍這一融合計算的焦段也不虛,這讓我對它的硬件組成產生了興趣。
由于華為沒有公開Mate XT的具體影像配置,小雷只在網上了解了個大概。解析力高、裁切空間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傳感器僅支持早期的局部2x2 OCL對焦技術,避開了全像素2x2 OCL對焦技術導致解析力下降的弊端,近期聲量很高的長焦傳感器OV64B,恰好也因為這項“落后技術”,傳感器保留了較高的成像素質,這些只是個人的猜測。
即便是對設備和算法要求更高的夜間場景,Mate XT依舊保持不錯的純凈度和相當快的合成速度,成像穩定只是一回事,但能夠即拍即走的影像系統,我相信會給很多手抖的人帶來更多攝影的自信。
長焦賦予了 Mate XT足夠的望遠能力,光線好的時候解析力很不錯,只是不支持長焦微距功能,并且最近的對焦距離較遠,容易觸發主攝裁切,可玩性稍有些不如意。
總之,在原廠提供的倍率之下,Mate XT的成像都十分穩定,圖片后臺處理速度很快,相比以往的機型都有進步。但考慮到鏡組規格有限,就沒必要挑戰它的焦段極限了。
不管大家愿不愿意,影像一定會是旗艦手機的重要組成之一,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影像在手機的分量還會持續加重。折疊屏的影像硬件幾乎是公認的“天生短板”,用更緊湊的模組和AI算法實現更好的效果,這就是廠商堅持長跑的得出的結果了。
路人回頭率高,“賽博名片”瘋狂吸睛
Mate XT“隨地大小變”的能力深得我心,近期作為主力機使用,小雷很沉迷這樣靈活多變的設備形態。而且第一代產品脫離概念走到量產,沒有配置上的妥協,體驗上沒出過差池,它的表現其實比華為剛推出Mate X時成熟了許多。
相比之下,華為三折疊帶來的關注度和身份認同,可能才是土豪爭相加價搶購的核心原因。無論在哪個場合,這就是一張大號的“賽博名片”,眾人一看便知。
拿著Mate XT,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走在路上,小雷都感覺比以前更受關注了。
走在街上一開一合,Mate XT好不好用的問題馬上可以拋之腦后。因為只要在公共場合展開它,你就會變成社交的中心。親戚們經常上網看新聞,對華為的三折疊有一定的認識,看到小雷手上有Mate XT,都湊了過來看,有的趁機“合影”留念了一番,也提出了像“加了多少錢”“是不是很難搶”“好不好用”“會不會很容易折壞”之類的疑問。
不過當問到他們會不會考慮這一類手機時,多數是一口否決,一方面是對買手機的預算有限,認為手機不值得花這么多錢,也有的認為下一代產品更好更便宜,現在只是想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路人對Mate XT的反應相對平淡一些,只是看到了會輕聲向旁邊的人分享,偶爾會有小孩子驚訝,對“野生三折手機”的情緒并不像網上說的那么熱烈高漲。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不代表Mate XT的熱度完全靠無意義的炒作堆砌而來。
技術進步、成本下降,雙折疊放在今天既不是什么秘密,也不再是多么稀奇的科技產品。新形態的科技產品總是很受市場待見,更何況全球第一款三折疊設備出自國產品牌之手,我想,許多人是為這個形態和名氣買單,哪怕是加錢。
而對于路人,就像隨身攜帶的BBA車鑰匙一樣,Mate XT已然成為一種身份象征,真有以前“大哥大”的味道。三折疊對他們來講還太過遙遠,如果有必要,還是更愿意多買一臺平板電腦。
但隨著熱度的消退,市場響應回歸到正常,路人對三折的反應變成習以為常,Mate XT的意義就是“相對昂貴的消費電子品”。
Mate XT沒有違背科學創新的意義,三折疊有它實用的價值,作為第一代和第一款量產機,它的驚艷之處在于完成度很高,不需要為了形態做過多的妥協。只不過,從實用角度出發,折疊屏這樣的“復合型設備”目的還是靈活性,各方面的體驗不一定能做得完美。
科技創新和品牌加持的身份彰顯,的確還是 Mate XT擺上桌面的核心因素。
褪去玄學,Mate XT是起點更是標桿
分享了那么多個人體驗,可以發現小雷幾乎不談及Mate XT具體的參數配置,一方面是華為近兩年的旗艦,零部件“透明度”很低,幾乎不對外公布具體型號,另一方面是買它的群體并不會把配置列入參考范圍,或者說他們是最不注重參數的人群。
當然了,它也不至于“不好用”,Mate XT能夠配合使用場景變換多種形態和尺寸,這樣的靈活性對于不喜歡帶電腦出門的小雷,不少場景下都提供了幫助。褪去全球首款量產三折疊的光環,小雷依舊會認為,這就是三折疊的起點,也是三折疊的標桿。
90Hz刷新率、影像系統之類的參數實話說是有些遺憾在里面,但真的不夠用嗎?我認為非也,也相信有能力消費Mate XT的群體,本就有能力購買參數更高、體驗更好的手機。反而這半個月體驗下來,Mate XT基本沒有出現惡性Bug和設計缺陷,鉸鏈目前同樣“精神穩定”,以至于小雷打心里認為這是一臺可以“過日子”的手機。
第一代產品總會留有遺憾,廠商要做的就是把精力放在他們希望強調的賣點上。可以確定的一點是,Mate XT身上留下的遺憾,比如防水防塵、120Hz刷新率、更好的散熱和影像,都會在其繼任者身上圓滿。
19999元起的官方售價,Mate XT本就不是普羅大眾能夠輕易消費的手機。目前全球唯一量產的三折疊手機,市場沒有參照物,性價比其實無從談起。
在完善的整機體驗之上,加上三折疊這一科技屬性,Mate XT就是一款足夠有科技魅力的手機,并且帶有一定的稀缺屬性,滿足部分人對面子工程建設的需要。一旦吸引到人們的關注,Mate XT就可以算是“值回票價”,所以前期加價求購的行為可以理解,早買早享受,還可以享受一把被圍觀的快感。
這樣的屬性是有保鮮期的,當產量增加、技術和供應體系走向成熟、同品類選擇更多、品類均價打下來之后,Mate XT會成為過去式,這是雙折疊曾經走過的路。有了華為打榜樣,接下來就會有第二家廠商跟進量產三折疊,或者是推動三折疊項目落地。
再或者,等到三折疊的供應成熟之后,Mate XT可能會短暫消失,Mate X系列接棒三折疊,華為正式脫離雙折疊賽道,把三折疊打造成自家折疊屏系列的特色。這是小雷的個人猜測,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還可以回來“考古”。
一些廠商似乎也在布局更激進的產品,趙明曾對外宣稱榮耀有四折疊方面的技術儲備,科技發展的速度還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Mate XT的火爆還像是在昨天。但如果三折疊能夠更貼近一下我們的生活,它的實用場景,其實很值得期待。
折疊屏迎來了“3”的起點,起點由華為書寫,那么下一個引爆新形態的品牌,又會是哪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