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快手上進行了一場特別的直播連麥,連麥嘉賓都是環保愛好者,他們中有“極地探險家”溫旭,有“徒步走冰川”的王相軍,還有呼吁保護草場避免荒漠化的扎瓊衣扎……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里,因為疫情原因,環保愛好者們無法在線下濟濟一堂,于是快手直播連麥成為他們在環保節日里交流環保話題的優先選項。
很美的冰川在加速融化
南極氣溫屢破記錄、澳洲發生持續兩百多天的山火、非洲蝗災泛濫以及全球正面臨的新冠疫情……2020年堪稱史上最難的一年,自然挑戰接踵而至,人類似乎意識到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卻忽視了這些都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青年科學探險家溫旭此前在攀登喜馬拉雅山時,發現冰川在7天內就融化成水,意味著氣候變暖在加劇,“氣候反擊戰”迫在眉睫。
自然界的改變并非瞬間。“西藏冒險王(徒步走冰川)”(快手ID:xzlw666666)用6年時間,踏足西藏幾乎所有城市,走過許多人跡罕至的絕境,并用快手鏡頭拍下了許多人夢想中的“詩和遠方”。一直激勵著他堅持的動力,是“想讓更多人看到冰川的美”。
他叫王相軍,如今在快手已有142.3W粉絲,老鐵們都叫他“老王”。跟隨他的鏡頭,大家見識過“西藏第一大冰川”亞隆冰川的壯觀,也近距離欣賞過世界唯一靠近雪山森林的沙漠,藍冰在陽光下折射出的美妙光線、藍天白云下的東喜馬拉雅雪峰群、春天里雪山腳下的無垠花海、林芝深秋的層林漸染和油畫般的林海雪原和牦牛,也都悉數呈現在眼前。
眼下,老王的足跡已遍布古玉冰川群、阿扎冰川、米美冰川等60余座冰川,見證美景的同時,他也清晰地看見溫室效應導致的冰川消融,讓這些奇特美景正在消失。本來記錄冰川雪山,緣起偶然間瀏覽谷歌衛星地圖,“現在衛星地圖顯示有飽滿的冰川,結果過去后發現是很臟的湖。”老王的任務已不僅是記錄,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方式,讓環保觀念深入人心。
親歷了冰川的融化,老王有些擔憂。在與溫旭直播連麥時,他問到:“藏區的很多人,都是以飲用冰川水為生,會不會有感染疾病的潛在風險?”從專業的角度,溫旭給出了答案:冰川中確實有許多病毒,但從目前的研究結果看,它們大多不耐高溫,飲用煮熟水沒有太大問題。
直播互動中,老王與溫旭彼此熟絡。溫旭還邀請他有機會一起去冰川走走,同時也希望老王能一起加入“光明科學計劃”,持續關注氣候變化。“老王,支持你”“我們和你一起”“冰川那么漂亮,可不能都化沒了”……表示加入的還有老王的一群“鐵粉”。
只有牧人堅守,才會有更多草場
氣候變化不只表現在冰川融化,近年來草原沙漠化形勢嚴峻。位于四川、甘肅與青海交界的若爾蓋大草原,因上世紀70年代“向濕地要草地”以及采礦工作的開展,水土流失、雨水減少,草原逐漸變荒漠。藏族有句諺語,“牧民靠牛羊,牛羊靠草,草靠這片土地”。沒有了草原,牧民沒有了生存的依靠,那里的牧民開始離開家鄉。
90后扎瓊衣扎(快手ID:Zhaqiongcang)是那里牧民的兒子,受叔叔影響,大學畢業后他決定返鄉,與叔叔一起挽救家鄉,治理荒漠。吸收牧民們傳統智慧后,他們采用 “晚上條播種草”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要想徹底根治,必須從源頭轉變牧民們的觀念。“因為世代生活在這片草原,牧民們幾乎無法理解過度放牧這個現實問題。”如何用牧民熟悉的方式改變固有思維呢?扎瓊衣扎想到了唐卡。“許多牧民都是通過唐卡學習知識,那些唐卡曾經為他們講述天文地理,演繹佛經故事。以此為載體,把環保的意義和方法畫在唐卡上,或許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
一幅幅與治理、環保相關的故事出現在唐卡中。與溫旭連麥時,扎瓊衣扎也展示了最近畫展的畫作。第一幅畫中,兩個孩子正跟著媽媽一起種樹,“母親的教育,就是孩子的教育”,衣扎希望父母的行動能影響孩子;第二幅,是兩藏家婦女在下雪天,依然堅持種苗圃;第三幅畫中,則以一個小孩的視角,看見了近處的沙漠,但也有遠處的草原,和背后希望的種子。
“我去過若爾蓋草原,那里美爆了”“每幅畫作,都是牧民們對草原的堅守”“加油兄弟”……畫作勾起了老鐵們對美景的向往,也讓更多人關注到了荒漠治理問題。衣扎說:“把握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需要新的思路。對于草原、牛羊和牧民而言,三者如今呈反向遞進關系。只有牧民的意識提高了,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牛羊和草場。”帶領牧民,治理荒漠,扎瓊衣扎在行動。
我們消耗的塑料袋正被我們吃掉
很多時候,一個小的行為就很有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一周至少用一個快遞塑料袋的請扣1”,2018年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環保創新代表王曦在直播連麥中,首先問到了這個問題。評論區是頻頻扣下的“1”。
接著,王曦(快手ID:WangXi_VLOOP)給了一個數據示例:去年,我們共消耗了三百億個快遞塑料袋,可以繞地球赤道幾百圈。更可怕的是,這些塑料會通過循環被我們再吃掉,每個人每周大約能吃5克塑料粒子,相當于一張信用卡的重量。
有人提出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但由于降解條件苛刻且漫長,成本比普通塑料袋貴2至3倍。王曦和團隊想到了循環袋的方法,讓大家重復使用。她坦言:“出發點是好的,但如何激勵大家身體力行、植根環保意識卻很難。”
直播間中,王曦給老鐵們算了筆賬:也許1個快遞塑料袋被替換一次,價值微不足道,但幾百億個塑料袋被替換,相當于種了4億棵樹,碳減排量占人類減排總目標的3%。“這是個不小的貢獻。”日常清理好自己的垃圾,就是最大的環保。“改變從現在開始,從一件小事做起”“現在起,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以后點外賣,不附加餐具了”……老鐵們紛紛表示即刻行動起來。
希望孩子也能潛水探索海洋
“我希望現在看到的世界,我的孩子將來也能看到,甚至會更美。”2018年聯合國地球衛士青年獲得者王淼(快手ID:1710537385)在直播間分享自己創立“無境深藍”這一潛水員海洋保護聯盟的初衷時說道。作為一名專業潛水教練,她對海洋有著深厚的感情。“每次潛入海底,整個人的身心都特別放松,仿佛與海洋世界融為一體。” 從女性的視角出發,王淼的愿景很簡單:希望孩子以后也能背起氧氣瓶,去海洋探索到更美好的東西。
環保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理念傳遞很重要。科幻作家陳楸帆(快手ID:chenqiufan42)曾多次在《荒潮》等科幻小說中,描繪出不治理環境的后果,以及美好環境下的幸福生活,或以警醒或以憧憬的方式,讓更多人關注環保議題。
“其實,科技、藝術與科幻可以融于一體的,用創新的方式也許更能引起關注。”目前,陳楸帆通過展覽、沙龍等方式,呼吁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人類只是地球上生活的物種之一,我們沒有高高在上的特權來破壞生存環境,大家應該意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
“一個人在白雪皚皚的環境中時,莫名的壓力襲來,覺得珍惜地球環境很重要。當我再次見到綠地時,這種感覺愈發強烈。”直播接近尾聲,溫旭分享了自己的感悟,這也是他堅持做氣候行動的出發點。
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于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并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地球日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發起。現今,地球日的慶祝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