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外國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面臨嚴峻挑戰,銷量持續下滑成為不爭的事實。2024年前三個季度,包括豐田、大眾、本田在內的中端品牌,以及保時捷、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均未能扭轉銷量下跌的趨勢。相比之下,比亞迪、吉利、理想等國產汽車品牌銷量卻保持高速增長,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國產汽車品牌的逆襲,得益于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的領先地位。隨著汽車行業從燃油車向新能源車的轉型,國產品牌在“三電”技術上實現了彎道超車,與外國品牌回到了同一起跑線。同時,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對國產品牌的認可度也顯著提升。
外國汽車品牌雖然也意識到了電動化轉型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顯得腳步遲緩。以大眾為例,盡管早在2016年就發布了電氣化轉型戰略,但至今轉型之路仍難言成功。軟件部門CARIAD的巨額虧損和多款新車型的上市時間推遲,更是暴露了大眾在智能化轉型上的困境。
面對困境,外國汽車品牌開始尋求與中國車企的合作。大眾汽車集團與小鵬汽車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共同開發智能網聯車型;奧迪品牌與上汽集團合作打造全新一代智能網聯車型。斯特蘭蒂斯集團也與零跑汽車展開合作,借助其銷售網絡進軍歐洲市場。
外國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除了與行業大環境有關外,也與自身頻出的問題不無關系。奔馳、寶馬等品牌頻繁召回汽車,以及豐田、本田等車企在申請車型生產認證時存在的舞弊行為,都損害了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然而,外國汽車品牌并未放棄中國市場。中國市場的銷量在其全球銷量中占比極大,因此它們仍在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困境。除了殺入價格戰外,加強與中國車企的合作成為了它們的重要選擇。
隨著合作的深入和local for local的落地,外國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降速度可能會放緩。但如何吸引有能力又有意愿輸出新能源車相關技術能力的中國車企與自己合作,仍是外國汽車品牌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