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6日消息,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凝暉的一番言論引發了廣泛爭議。他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華為采取的封閉式、壟斷性的技術發展模式,難以與西方的封閉壟斷模式相抗衡。
孫凝暉院士具體闡述了華為模式的弊端,認為華為將技術和利益高度集中于企業內部,實現端到端的控制,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但也帶來了巨大風險。特別是在華為遭遇美國制裁期間,其消費者業務受到嚴重沖擊,市場份額大幅下滑,產品口碑受損,顯示出封閉式模式的脆弱性。
然而,孫凝暉院士也并未完全否定華為模式的價值,他強調,華為模式在特定情境下有其效率和商業利益的優勢,但中國要想在CPU設計、GPU設計、操作系統設計等高科技領域取得突破,必須依靠更加開放的生態模式。
孫凝暉院士提倡采用開源模式,通過降低企業擁有核心技術的門檻,讓每個企業都能低成本地開發自己的芯片,從而形成智能芯片的廣泛應用,滿足無處不在的智能需求。他認為,中國應與全球化力量聯合起來,共建基于國際標準的統一智能計算軟件棧,形成企業競爭前的共享機制,共享高質量數據庫和開源通用底座大模型。
孫凝暉院士的這一觀點在網絡上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質疑和反駁。部分網友指出,華為的供應鏈實際上是開放的,華為手機中大量采用國內供應商的零部件,且鴻蒙系統也有開源版本。華為在美國的持續打壓下不僅沒有屈服,反而越來越強大,這證明了華為模式的成功。
盡管如此,孫凝暉院士的核心觀點依然明確:中國技術的發展和突破不能僅僅依靠華為模式,還需要更加開放的生態模式,需要更多企業發揮力量。他早在今年4月的一次專題講座中就提到了開放發展模式的重要性。
關于中國智能計算的發展道路,孫凝暉院士提出了三個關鍵選擇:一是統一技術體系的選擇,是走閉源封閉還是開源開放的道路;二是拼算法模型還是拼新型基礎設施;三是AI技術應著重賦能虛擬經濟還是發力實體經濟。他認為,中國應發展用得起、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技術,消除信息貧困人口,并造福“一帶一路”國家。
孫凝暉院士特別強調,中國應走出適合自己的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通過低門檻地賦能各行各業,讓中國的優勢產業保持競爭力,讓相對落后的產業能夠大幅縮小差距。
總之,孫凝暉院士的言論引發了對華為模式以及中國技術發展道路的廣泛討論。無論是支持還是質疑,這一討論都為中國未來的技術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考和探索空間。
#孫凝暉院士# #華為模式# #開源生態# #智能計算# #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