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4日消息,在全球經濟歷經大規模加息后,盡管多國經濟體的通脹尚未回落至目標區間,但已從高位顯著回調,展現出一定的經濟韌性。國際清算銀行(BIS)對此評價稱,“迄今為止,目標漸近”,為全球經濟狀況作出了樂觀的總結。
一年前,美聯儲的激進加息政策導致硅谷銀行在短時間內崩潰,同時瑞信被瑞銀并購,這一系列事件加劇了市場的動蕩。不僅如此,美元成本上升還使得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面臨本幣貶值、外債高企和資本外流的風險。然而,最壞的情況并未發生,全球經濟逐漸擺脫了疫情和俄烏沖突的影響,供應鏈恢復和需求回暖帶動了市場情緒的好轉。
據ITBEAR了解,國際清算銀行亞太區首席代表張濤認為,相較于“硬著陸”,全球經濟更有可能實現“軟著陸”。這一觀點主要基于通脹正朝著全球各國央行目標趨近的事實,以及各國經濟和金融系統展現出的較強韌性。然而,張濤也坦言,抗擊通脹的“最后一公里”依然充滿挑戰,央行恢復價格穩定的任務尚未完成。同時,全球金融體系仍面臨風險,脆弱的財政狀況和生產率增長乏力將繼續為全球經濟帶來陰影。
張濤強調,各國政府應采取宏觀經濟政策的組合拳,包括貨幣、財政、跨境資本流動以及宏微觀審慎等政策的協調,以確保經濟處于穩定區間。他還指出,長期來看,各國還應推動結構性改革,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在談到人工智能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時,張濤表示,監管者、金融機構及普通用戶都可以成為人工智能的觀察者、感知者和使用者。技術革新為跨境支付等全球金融體系帶來了更大的提升空間。這也是國際清算銀行2024年年度經濟報告中的核心觀點。報告指出,企穩經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長遠眼光、勇氣和毅力。在人工智能時代,央行更需共同努力,分享知識、數據、最佳實踐和相關工具。
關于全球經濟的風險點,張濤指出,雖然全球經濟“軟著陸”的可能性較大,但高通脹反復的風險依然存在。此外,債務也是全球經濟的一大壓力點,高利率可能為歐美多國帶來債務風險。因此,各國政府需要密切關注這些風險點,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應對。
最后,在談到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項目時,張濤表示,該項目已進入最小可行化產品階段,距離正式使用還有一段時間。但他相信,該項目將有助于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縮短交易時間,對全球支付體系產生積極影響。
#全球經濟# #通脹挑戰# #人工智能與金融# #mBridge項目# #宏觀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