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年來,盡管許多消費者因持續的價格戰而對汽車降價產生了習慣,認為車價會持續走低,但現實情況卻與此大相徑庭。近期,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發布的市場分析報告揭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國內乘用車市場呈現出價格不斷攀升的趨勢。
這一趨勢背后的主要推手是市場結構的變化,尤其是新能源車的大幅增長。早期新能源車因高昂的動力電池成本及中高端市場定位,其均價顯著高于傳統燃油車。例如,增程車型和插混車型的均價曾高達30萬元以上和25萬元以上,而純電車均價之所以能維持在15萬元左右,主要得益于低價微型電動車的大量銷售。
然而,新能源車不僅均價高,其高端車型的零售占比也在逐年上升。20-30萬元車型的市場占比從2023年的17%提升至今年9月的19%,而30萬元以上車型的零售占比同樣保持增長態勢。這種市場結構的變化導致乘用車整體均價上升,高端新能源車型銷售提升明顯,中低價車型銷量減少。
盡管如此,對于許多普通消費者而言,汽車似乎變得越來越“便宜”,更準確地說,是性價比越來越高。傳統燃油車在硬降價,而新能源車則通過提升配置來增強性價比。過去僅在豪華車上出現的配置,如空氣懸架、AR-HUD等,現在已下放至20萬元甚至15萬元的車型上。
例如,小米SU7以29.99萬元的售價配備了空氣懸架,而深藍G318則以19.99萬元的價格提供了兩驅帶空懸的中大型SUV。同樣,AR-HUD和高階智駕功能也在逐漸普及至更低價位的車型上,使得消費者可以用同樣的價格購買到更高配置的汽車。
對于是否應該等待購車,答案取決于個人需求。如果車企繼續內卷和價格戰,市場將不會辜負等待的消費者。無論是直接的售價下降還是通過增加配置來提升性價比,越晚購車,消費者將能以同樣的價格獲得更多。然而,對于剛需購車的用戶來說,等待可能只會增加焦慮,因此適時出手或許更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