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新能源汽車市場正逐步展現其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不僅包括純電動汽車,還涵蓋了混合動力和增程式等多種動力形式。對于消費者來說,混動與增程式車型因其補能便捷、續航能力強及用車成本低等優勢,相較于純電動車型更易被接受。諸如理想、問界等品牌憑借增程式技術,以及零跑等企業在增程與純電領域的雙重布局,均在新能源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預示著新能源滲透率提升的潛力巨大。
技術革新正不斷推動純電產品的進步,旨在克服其現有短板。例如,固態電池的量產應用將為純電車型帶來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強的安全性及更優的機械強度與充電性能,從而極大提升用戶體驗。一旦實現油電平權,燃油車被電動車取代或將成為現實。
然而,新能源滲透率的增長并非僅依賴于技術突破,還與社會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及政策支持等宏觀因素緊密相關。高盛分析師預測,中國新能源滲透率將在2030年達到80%,2035年達到100%。相比之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面向2035發展框架研究報告》則預計203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將達到90%。這些預測表明,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表現尤為突出,如比亞迪全面押注新能源,其他品牌如吉利汽車和長安汽車的新能源滲透率也顯著增長。吉利汽車9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接近50%,長安汽車新能源滲透率達到31.5%。這些數據表明,中國汽車業整體正致力于通過新能源實現行業變革。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的顯著提升,已超過63%,但德、日、韓、美等品牌仍占據不小份額。只要這些企業繼續在中國市場發展,新能源的全面替代就不會如某些預測那樣迅速實現。因此,對于新能源滲透率的增速預測,更多反映了車企面對競爭環境的積極態度,而市場發展有其自身規律,車企的首要任務仍是確保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