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展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不僅純電車型備受關注,混動與增程式動力路線也同樣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些車型在補能、續航和用車成本等方面表現出色,不遜色于傳統燃油車,成為推動新能源滲透率提升的重要力量。理想、問界等品牌憑借增程式技術,在新能源銷量榜上名列前茅,進一步印證了新能源市場的潛力。
與此同時,隨著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純電產品的諸多弊端有望得到解決。固態電池的量產上車將為純電車型帶來更高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機械強度,極大地提升用車體驗。如果固態電池能實現油電平權,那么燃油車被電車取代將逐漸成為可能。
然而,新能源滲透率的增長并非僅依賴于技術突破,還與社會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和政策支持等宏觀條件密切相關。高盛中國汽車板塊股票分析師預計,中國新能源滲透率到2030年將達到80%,而另一份研究報告則指出,到203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會達到90%。這些預測顯示了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
從當前市場細分來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滲透率方面表現突出,其中比亞迪等品牌全面押注新能源,取得了顯著成績。9月數據顯示,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達到74.9%,而豪華車和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相對較低。這表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提升還需考慮企業多樣性。
中國汽車整體想要憑借發展新能源實現行業變革的決心已經成為共識。然而,三年后新能源能否實現對燃油車的百分之百替代,取決于豪華品牌和主流合資品牌對新能源發展的態度。合資企業牽涉到中外雙方的利益和意見協調,這是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
相較于全球市場,中國汽車所走的技術路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擁有戰略支撐和民眾支持。然而,跨國品牌發展新能源存在天然劣勢,中外協同問題也不容忽視。即使中國新能源消費勢不可擋,跨國企業仍需考慮全球資源的合理分配。因此,目前合資品牌的主要利潤支撐依舊是燃油車,并在保燃油車的基礎上促進電車的發展。
這意味著,雖然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明顯提升,但德、日、韓、美等品牌仍持有不少份額。只要這些企業仍在中國市場求發展,那么新能源汽車的全面替代就不會如期到來。對于新能源滲透率的增速預測,更多時候反映的是車企面對競爭環境的一種積極心態。然而,從實際角度出發,市場發展有其固有規律,車企的首要任務仍是確保自身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