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在鈉鹽電池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吸引了美國權威能源雜志《能源技術評論》的封面報道。據報道,該企業研發的鈉鹽電池理論能量密度高達790Wh/kg,實際應用中也能達到200Wh/kg,與主流鋰離子電池水平相當。
鈉離子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始于2021年,當時碳酸鋰價格暴漲,鈉離子電池被視為突破鋰電池成本瓶頸的新路徑。盡管其發展經歷波折,但在“雙碳”目標和鋰資源短缺的背景下,鈉離子電池的量產顯得既必要又可能。
我國提出的“雙碳”目標時間緊迫,而鋰資源的枯竭更是加劇了這一緊迫性。汽車作為減排降碳的重點對象,其動力電池的需求日益增長,但鋰資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均成為了制約因素。在此背景下,鈉離子電池因其與鋰離子電池相似的技術原理和制造體系,以及資源儲備豐富、成本低廉等優勢,被寄予厚望。
鈉離子電池不僅具備成本優勢,還在高低溫性能、安全性、功率特性等方面展現出多重優勢。其寬溫性的特點使其能夠在極端天氣條件下保持較好的容量保持率,減少自燃等事故發生的風險。同時,鈉離子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結構穩定,循環壽命長。
盡管鈉離子電池在能量密度上仍遜色于鋰離子電池,但其在多個應用場景中展現出了較高的性價比。首先,鈉離子電池有望替代鉛酸電池市場,特別是在二輪小動力電池、汽車啟停電池以及通信基站備用電池等領域。其次,鈉離子電池有望在A00級電動車市場取代低端鋰電,滿足日常代步車的需求。鈉離子電池的寬溫性優勢使其有望與鋰離子電池形成“南鋰北鈉”的電動汽車格局。
儲能市場是鈉離子電池最光明的應用場景之一。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發展可再生能源,而儲能是解決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的關鍵。鈉離子電池的高安全性、優秀的高低溫性能以及長循環壽命使其與儲能領域高度適配。
然而,鈉離子電池的量產仍面臨諸多挑戰。技術路線尚未明晰,不同技術路線在性能上存在差異,且尚未形成具有顯著“統治力”的技術方案。同時,供應鏈準備不充分、生產工藝不成熟也導致了鈉離子電池的成本優勢暫未凸顯。
為了推動鈉離子電池的量產和應用,2024年10月18日,一場以“鈉離子電池量產的瓶頸和挑戰”為主題的前瞻產業技術洞察交流會將在深圳舉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院士專家、高管精英、產業投資負責人等將齊聚一堂,就鈉離子產業熱點問題進行探討。
中南大學團隊作為新能源電池的“黃埔軍校”,也將亮相交流會并帶來精彩觀點分享。其孵化的津工能源和鈉能時代兩家企業在鈉離子電池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具備了從正負極材料研發到生產、鈉離子系列電池及儲能電池的成熟技術。
交流會現場還將首發全球首份鈉離子電池技術趨勢報告——《2024全球及中國鈉離子電池產業發展藍皮書》。這份報告將囊括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際應用數據,為業內企業提供詳盡的技術路線圖,推動鈉電產業鏈的各方做出更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