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國際化對于中國車企的向上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新能源產業的激烈競爭中,中國汽車產業已逐步擺脫了過去稚嫩且無力的狀態,但與國外巨頭相比,中國車企仍需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中國汽車產業近年來的“內卷”現象無疑推動了技術的快速發展。短短數年間,中國汽車便擺脫了落后和質量差的標簽,這充分證明了內部競爭的顯著成果。然而,面對僅4.7%的平均利潤率,中國車企若要與大眾、豐田等盈利能力強的車企競爭,僅關注國內市場顯然是不夠的。
近年來,中國汽車企業在“出海”方面并非沒有作為。長城、比亞迪、奇瑞、吉利等頭部車企紛紛通過產品特色、全球建廠、收購合作等手段,積極在海外市場拓展,這些舉措值得肯定。特別是廣汽集團,其發布的“歐洲市場計劃”旨在構建立體化的本地生態,致力于成為歐洲業界和消費者可信賴的伙伴。
這些舉措背后,中國車企出海的目的已不再僅僅是賺錢。歐洲市場雖然難以攻克,但中國車企憑借新能源產業的優勢,已在歐洲市場取得了一定成績。例如,上汽集團去年在歐洲的銷量超過30萬輛,MG品牌的電動車更是在歐洲多國銷量榜上名列前茅。
盡管面臨歐洲加征關稅的挑戰,中國車企并未選擇輕易退出。相反,它們憑借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儲備,依然具有市場競爭力。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公布歐洲計劃時表示,希望以開放、謙虛的心態,通過與歐洲業界合作共贏,為歐洲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
在市場需求存在的前提下,中國汽車企業更傾向于以合作共贏的方式經營歐洲市場。然而,一些歐洲國家如意大利、法國等可能會在中國汽車出海問題上設置障礙。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唐唯實就表示,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將加速歐洲本土汽車制造商工廠的關閉。
盡管如此,面對電動化轉型的發展趨勢,中國車企依然選擇直面挑戰。與雷諾、標致、雪鐵龍等法國車企的電動車相比,中國電動車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均表現出色。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市場洗牌,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中國車企開始用實際行動向歐洲汽車巨頭發起挑戰。
在掙錢的同時,中國車企也在考慮如何提升品牌溢價和技術實力。只有這樣,中國汽車才有可能拉近與頂流國際車企間的距離。逆勢入歐對于中國車企而言,或許正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