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歐洲汽車市場,這座充滿誘惑的“香餑餑”,如今卻橫亙著一座“關稅大山”。10月初,歐盟成員國一致同意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征收高達45.3%的進口關稅,期限為五年。這一決策無疑為中國車企的歐洲之旅增添了重重挑戰。
面對此景,中國車企進退維谷。一方面,我方實力備受認可,甚至在某些領域占據優勢;另一方面,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讓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優勢大打折扣。然而,從巴黎車展中國車企參展數量的不降反增來看,歐洲市場對中國車企而言,依舊充滿吸引力。
反觀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其發展勢頭強勁,滲透率高達45%,且產業鏈完善、智能化程度高、性價比突出。部分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推出的售價低于3萬歐元的電動車,憑借產品力和價格雙重優勢,銷量快速增長。以法國為例,去年每售出三輛電動汽車中就有一輛來自中國。
中國在智能電動化技術領域已實現趕超,若維持10%的基礎關稅政策,歐洲本土車企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將進一步擴大。歐盟委員會曾警告,中國制造的汽車在歐洲電動車市場的份額已從8%升至15%,并有望持續增長。
然而,歐盟此舉也意在保護本土就業。汽車產業是歐盟的重要就業支柱,直接和間接雇傭了約1300萬人。中國電動汽車的大量涌入,可能對歐洲本土車企造成沖擊,進而影響就業。
加征關稅后,中國電動汽車8月銷量同比大幅下滑48%。這一政策確實為中國電動車入歐設置了障礙,為歐洲本土車企及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爭取了時間。
面對此景,中國車企或需另謀出路,而歐盟的意圖正是吸引中國車企赴歐投資建廠,從出口轉向銷地產模式。這一策略有望實現中國車企、歐洲本土車企及當地經濟的三方共贏。
實際上,歐洲本土車企的處境并不樂觀。受經營理念、股東壓力等因素影響,歐美車企往往以盈利為首要任務,且在向智能電動化轉型時面臨諸多挑戰。為降低成本和保障盈利能力,歐美車企紛紛裁員并削減產能。
在此背景下,歐洲汽車工業的全球地位也被中國趕超。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中國獨占67%的市場份額。歐洲車市或許需要中國車企的助力,以推動當地汽車產業加速轉型,同時拉動經濟和穩定就業率。
然而,對于是否應扮演“救火隊長”的角色,業內存在分歧。有觀點認為,當前是中國車企進入歐洲市場的寶貴窗口期;但也有觀點建議謹慎行事,避免引起歐洲本土的警惕和反撲。
面對歐盟的關稅決策,中國車企面臨自行消化關稅或提高售價的抉擇。部分車企如上汽名爵、比亞迪已明確表示,短期內不會調整在歐洲地區的售價。
對于中國車企而言,建廠、合資還是代工?這是其在歐洲市場擴張時面臨的戰略選擇。頭部車企如上汽集團、比亞迪或選擇自行建廠;而蔚來、零跑等車企則可能采用代工或合資的輕資產模式。
無論選擇何種策略,產品力始終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即便面臨歐洲關稅制裁的壓力,強勢品牌或產品依然能夠贏得消費者青睞。比亞迪和奇瑞歐萌達在今年8月歐洲市場銷量的逆勢上漲,便是對此的最好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