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年來,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崛起勢頭強勁,這一趨勢似乎預示著合資與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逐漸式微。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持續攀升的背景下,自主品牌憑借其在新能源領域的深耕細作,與以燃油車為主打的合資/外資品牌形成了鮮明對比,后者在中國市場的地位顯得愈發岌岌可危。
以豐田和日產為例,2024年它們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均不盡如人意。廣汽豐田1-9月累計銷量同比下滑24.5%,一汽豐田也下滑了8.4%,銷量減少近22萬輛。日產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同期銷量下滑8.9%,少賣了4.6萬輛。合計來看,這五大海外汽車巨頭在中國市場1-9月份同比少賣了超過100萬輛汽車,相當于失去了約1000億元的市場規模。
那么,這部分市場被誰占據了呢?答案無疑是國產汽車。比亞迪前三個季度銷量高達247萬輛,同比增長31%,穩居國內銷量榜首,將大眾坐了數十年的銷冠寶座取而代之。吉利、奇瑞等老牌國產車企也實現了同比大幅增長。同時,蔚小理、鴻蒙智行、小米、極氪、零跑等新勢力車企在今年更是大放異彩,銷量不斷創新高,進一步擠壓了合資/外資品牌的市場空間。
對于國產汽車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然而,對于合資/外資車企而言,形勢卻顯得愈發嚴峻。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一直是這些車企銷量的重要支撐。如今,隨著中國市場的大幅下滑,且這種趨勢似乎無法逆轉,這些車企的業績和未來都將面臨重大挑戰。畢竟,在新能源汽車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國市場,主打燃油車的合資/外資品牌未來的道路將愈發艱難。
面對這一困境,合資/外資車企將如何應對?這是一個亟待解答的問題。畢竟,中國市場的變化不僅影響著它們的當前業績,更關乎它們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