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有關中國汽車市場與全球化發展的討論再度升溫。痛快舒暢在其社交媒體上發文,提出“做中國汽車的天命人”的觀點,認為只有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的企業才有資格探討這一話題,并舉例日系廠商在日本占據高達90%的市場份額。
然而,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回顧WTO之前中國汽車市場的格局,國產品牌也曾占據絕對優勢,為何仍需合資?實際上,這與不同國家的市場大小和產業政策密切相關。日本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因此其產業政策自然傾向于出口和全球化。
痛快舒暢進一步指出,任何一家車企如果連自己的本土市場都無法堅守,那么其海外市場的成功最多只能算是“續命”,且主要依賴于他人退出的市場。但這一觀點也遭到了反駁,以豐田為例,其全球銷量的五分之四來自海外市場,日本市場的放棄對其整體影響有限。
特斯拉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在美國的銷量和產能與中國市場相比并不突出,但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車輛中有三分之一出口海外,顯示了全球化的重要性。
因此,對于“守住”和“通過海外市場續命”的說法,顯然需要更全面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今天,單一市場的得失并不能完全決定一個車企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