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探討汽車行業的研發周期時,舒暢提出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倒退三年去預判研發周期。然而,這一觀點顯然忽略了汽車行業預研的實際情況。實際上,即使是新勢力品牌,產品的預研周期也常常接近四年,甚至五年。這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車企品牌矩陣和產品矩陣,往往都是三年前甚至五年前就已經規劃好的。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誤區在于對企業產品策略的理解。舒暢指出,許多分析只關注宏觀經濟周期,卻忽視了微觀層面的考量。微觀層面包括企業自身的狀況以及市場整體的環境。以千禧年為例,當時中國經濟處于上行周期,需求遠大于供給,即使自主品牌實力不強,也能獲得豐厚的利潤。相反,如今中國宏觀經濟處于下行周期,合資車價格已大幅下跌,但銷量卻并未提升。這是因為市場需求已經從傳統燃油車轉向了新能源汽車,新勢力品牌因此開始嶄露頭角。
當然,舒暢的觀點并非全無道理,但其認知確實顯得較為膚淺。經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領域,難以用簡單的言語概括。而且,許多經濟數據并不公開,這使得對經濟狀況的全面理解變得更加困難。當宏觀經濟與微觀部門相結合時,情況就變得更加復雜。僅憑淺顯的觀察和二手數據就得出確鑿的結論,這種做法無疑是有問題的。
這種做法就像是外行人在指點大廚應該如何烹飪,質疑為何還未加入蔥姜蒜。在缺乏深入了解和全面分析的情況下,這樣的指點顯然是不合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