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2023上海車展上,德國汽車制造商驚訝地發現,他們已被中國同行遠遠甩在身后。這一嚴峻現實在隨后的法國巴黎車展上再次得到凸顯,彭博社指出,德國汽車制造商正面臨新的挑戰。
中國廣東企業家徐瑞安對德國豪華車制造商保時捷的純電動汽車Taycan評價甚低,認為其軟件系統糟糕透頂。盡管擁有保時捷911和梅賽德斯-奔馳G級轎車,徐瑞安卻選擇賣掉Taycan,轉而購買中國蔚來汽車的ET5,因其價格更實惠且技術更先進。
“德國汽車幾乎無法匹敵(中國電動汽車的技術水平),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和奧迪現在幾乎不能被視為豪華汽車。”徐瑞安的這一觀點反映了中國消費者對德國汽車品牌的普遍看法。彭博社分析指出,隨著中國消費者日益關注技術而非傳統賣點,德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的銷量正經歷整體下滑。
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和保時捷等德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均出現顯著下滑。保時捷母公司大眾汽車集團在華交付量也同比減少。大眾汽車集團銷售主管馬爾科·舒伯特坦言,“中國的競爭形勢特別激烈”。
盡管德國汽車制造商仍在中國市場占據一定份額,但其在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卻不到10%。彭博社報道稱,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動,德國汽車制造商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困境。中國本土品牌已在質量上與德國汽車制造商不相上下,并在價格和技術上占據優勢。
報道分析指出,德國汽車制造商在燃油車時代的成功讓他們變得自滿,低估了新競爭對手的威脅,不愿放棄燃油汽車帶來的利潤。這使得特斯拉和中國制造商如比亞迪等有機會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合理的價格迅速占領市場。
盡管面臨困境,德國汽車制造商仍在積極尋求在中國市場的突破。大眾汽車集團已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并與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提高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然而,彭博社分析稱,鑒于德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的投資體量和相關政策,他們不能輕易放棄中國市場。但與此同時,他們也需要更加關注中國競爭對手的動態,并加快在電動汽車和軟件方面的創新步伐。
武漢IT工程師周先生的經歷也反映了德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挑戰。他購買的大眾ID.4在使用過程中多次出現屏幕黑屏和軟件更新滯后的問題。周先生表示,他下次購車將不再選擇德國品牌,“我只會選擇本地品牌,或者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