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年來,智能駕駛系統逐漸成為汽車行業的新寵,但其智慧究竟體現在何處?每當智能駕駛汽車發生事故,車企往往聲稱在碰撞前智駕系統已被退出,這已成為一種普遍說辭。無論事故情況如何,智駕系統故障似乎總是能“免責”。
在一次造成一死兩傷的事故后,傷者雖無力自證清白,卻也在工作群中提醒他人要謹慎使用自動駕駛功能。此類事件并非個例,2024年3月23日的一起問界交通事故,同樣被認定為因駕駛員干預剎車系統而退出智駕狀態,責任歸咎于駕駛員。
更為嚴重的是2024年4月26日的一起事故,一輛問界M7追尾一輛養護車后起火,導致車內3人死亡。調查發現,該車非頂配,自動巡航自動剎車功能僅支持4KM-80KM時速,而當時車速已達115KM,超出了智駕管理能力范圍。
客觀而言,問界在整個造車新勢力中安全性能領先。然而,智駕事故頻發,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們對智駕系統上限的誤判。在危險情況下,人們往往會下意識踩剎車避險,而這一行為卻恰好是解除智駕系統的開關。因此,事故發生時智駕系統確實可能已退出管理。
問題在于,為何人們如此依賴智駕系統?盡管國家未承認過任何L2級以上的自動駕駛功能,但廠商的宣傳卻常常暗示消費者其車輛已具備自動駕駛能力。無論是“智能駕駛遙遙領先”的宣傳語,還是標定自己為L2.5級甚至L2.9級的擦邊級別,都在誤導消費者。
同一款車型不同配置間的自動駕駛規格差異在銷售環節往往被忽視,配置表上也統一寫著“全速域自動巡航、自動剎車”。然而,這個“全速域”的具體范圍卻鮮有人知,責任似乎又落在了用戶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