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鳳凰網和金種子酒業聯合推出的《2024中國力量年度人物》活動正在進行,中國力量年度人物系列專題片正式上線?;顒又荚诒碚冒盐諘r代脈搏,積極探索新興科技的新領域、新應用、新價值,以新質生產力創造美好生活的各領域杰出代表,弘揚中國榜樣力量。
藏糧于技,助力小麥增產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滿足了人類20%的卡路里和蛋白質需求,為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能量來源,小麥育種效率的提升與全球糧食安全息息相關。21世紀以來,農業科學界普遍認為通過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是提高小麥產量水平十分有效的途徑。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是指不同品種或品系雜交后代在生長、發育、繁殖和產量等方面表現出的優勢,利用雜種優勢可培育出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新品種,因此作物的雜種優勢利用對于提高種業核心競爭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三大主要糧食作物,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都成功實現產業化,但對雜交小麥的育種前人研究近百年,也未能取得有效突破,即使是在美國、歐洲這些發達國家也一直未能實現雜交小麥的大面積產業化應用。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由趙昌平帶領的雜交小麥科研團隊,多年來始終致力于全國小麥雜種優勢利用領域研究,其團隊首創了中國二系雜交小麥育種技術體系,成功發現和利用了一批獨有的BS系列小麥光溫敏雄性不育種,突破小麥基因組復雜性的限制,打破困擾全球多年的小麥雜交育種困局,成功地以農業新質生產力筑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同時推動了小麥全球性的產業創新發展,成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
矢志攻關,筑牢大國糧倉
小麥與水稻和玉米相比較而言,小麥基因組更為復雜。水稻和玉米是二倍體植物,而小麥是六倍體,想要在基因組水平上調控表型性狀,難度很大。全世界于上個世紀開始雜交小麥育種的研究,但是長期以來,由于不育系難以繁殖、育性恢復不徹底、制種穩定性差、育種成本高、繁育周期長等難點,雜交小麥困局始終無法破解。
趙昌平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從事雜交小麥的研究工作,當時國內的研究方法、實驗室儀器設備等和國外還存在一定差距,多數時候研究人員需要依靠肉眼去觀察小麥的花藥形態等。趙昌平團隊發現水稻和玉米在高溫條件下會出現雄配子的發育受阻,而小麥恰恰相反,小麥在短日照和低溫的情況下會造成雄性不育。1994年,趙昌平團隊將在北京選育的小麥光溫敏雄性不育種樣本放在湖南試驗田里進行觀察,首次成功在試驗田里觀測到了育性表達的徹底程度和反應類型均符合標準的小麥光溫敏雄性不育種。趙昌平當時的心情也似花綻放般喜悅,長期以來小麥雄性不育轉換規律終于得到完善,攻關雜交小麥取得歷史性突破。
發現小麥雄性不育轉換后,趙昌平團隊面臨的第二道關卡就是如何“完全恢復小麥的恢復性”。趙昌平團隊歷經整整十年時間,尋找合適的育種材料。最初受制于資金條件,整個團隊的科研經費十分欠缺,當時團隊十余號人通過自行倒貼工資,研發雜交玉米、馬鈴薯等其他物種換取經費,進行補貼雜交小麥的研究工作。他們從上千份材料里苦苦尋覓,然后篩選雜交,為了充分研究透徹雜交小麥的光溫敏特性,趙昌平團隊在全國布了100多個點,從新疆至大連,從海南島到黑龍江,從海拔十幾米的平原攀登到海拔數千米的高原,趙昌平領著團隊成員如辛勤的蜜蜂經年累月地追著小麥花期全國跑,二十年如一日持續攻關。盡管條件艱難,但是每一位成員都不愿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再多向前走一步,就能離成功更近一步。
雜交小麥的研究也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先后被列入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科技部將“小麥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創制”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予以專項支持。接下來,趙昌平團隊繼續對小麥不同種子資源進行DNA水平檢測,從SSR技術到SNP技術再到芯片技術,經過三輪迭代,獲得了國家農業部認可,成為唯一從事小麥DNA測試研究單位。選育強優勢組合是雜交小麥大規模應用關鍵的第三步,趙昌平團隊通過挖掘遺傳遠緣、生態遠緣等種質間的強優勢潛力,改良不育系和恢復系,最后通過大規模田間試驗篩選出強優勢小麥雜交種,這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成功構建出了中國獨有的,有理論,有技術,有產品的二系雜交小麥育種技術體系。與常規育種相比,雜交小麥具有增產潛力大、穩產性好、適應性廣和抗逆性強等顯著特點,以趙昌平作為第一完成人的“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創建”項目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趙昌平感言:這一粒麥種上關乎國家糧食安全,下涉及百姓一日三餐,不能有半點馬虎。我們農業科研人員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跨越山南海北,貫穿東西流域,上攀高原下至低谷地追逐小麥,就是為了做好這一粒種子。
二系雜交小麥育種技術體系建立后,接踵而來的就是如何實現大面積投產的問題。雜交小麥產業化的難點其一在于雜交小麥的用種量是雜交水稻的近十倍,制種成本很高,需要培育出產量更高,抗逆性更強的雜交小麥品種,將成本彌補回來。其二在于生產成本,如用高費用雜交種子種植,會推高生產成本,想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利潤空間,需要在前期選育出穩定性更高、表現更充分、抗逆性更強的雜交小麥品種,這也是商業化要解決的核心技術瓶頸。與“三系法”“化殺法”相比,趙昌平團隊的“二系雜交小麥育種技術體系”避免了不育系的異交繁種,易篩選出較強優勢的雜交組合,有效降低了制種成本。如今,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創制的“京麥”系列雜交小麥在國內大規模推廣應用,以新一代 BS 型小麥光溫敏不育系為基礎,推出了京麥186、京麥189、京麥12等“京麥系列”高產、抗逆強優勢的雜交小麥品種,大面積示范應用300余萬畝,平均增產15%以上。
走出國門,金色麥種閃耀“一帶一路”
獨具中國特色的雜交小麥品種不僅在國內喜獲豐收,也已走出國門閃耀世界。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伊朗等國,了解到中國雜交小麥的成功后,主動聯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希望將雜交小麥品種引入國內。趙昌平率隊去到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進行考察,坐著防彈車深入多個當地城市考察地質條件,手把手對“一帶一路”鄰國進行幫扶工作。中亞一帶一路的雜交小麥種植最初幾年進展緩慢,但是通過特殊類型的實驗站將原來的育種速度提高了一倍以上,播種量減少80%,產量卻提升了20%。經過十余年的努力與交流合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初步建立了覆蓋南亞、西亞和中亞區域的北京雜交小麥聯合測試示范網絡,成功將中國雜交小麥打造成為“一帶一路”上最亮眼的中國名片之一。
談及“中國力量”,趙昌平坦言:自己從事糧食科學研究,正是因為自己那一代人經受過饑餓,深刻明白糧食安全對于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性。我們依靠科技創新,解決了中國人自己的糧食問題,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我們通過團隊的努力,攜手攻克了前人百年來未能解決的雜交小麥難題,對整個農業科學研究,對整個國際社會的糧食保障作出積極貢獻;我們讓小小麥種金光燦燦地播撒在祖國田野乃至全世界,它代表著安全、堅持、智慧、擔當和大愛,這粒金色麥種就是中國力量最好的具象化體現。
鳳凰網聯合金種子酒業打造《2024中國力量年度人物》以“科技向善”作為活動主題,也是在深入發掘科技帶給人民生活的改變和各領域杰出代表身上的時代價值。后續將上線更多《2024中國力量年度人物》內容,向世界彰顯中國力量,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