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媽媽之前,我對一個人如何長大、一代人如何變強,背后需要的努力常常是無意識的。
就好像剛剛過去的9月20號,之前對我毫無意義。直到今年了解到“愛牙日”背后的故事,才感慨大家如今默認的口腔健康,背后凝結了多少人的不懈推動。
1. 第一個生“病”的節日
“乳牙潔白換好牙,換呀換好牙。我們三歲要刷牙,要刷牙。”
走進今天的西北民族大學附屬幼兒園,會聽到教室里響起這首父母兒時唱過的《我們三歲要刷牙》。
除此以外,《我愛小乳牙》、《我講衛生我愛牙》、《愛牙日之歌》、《我有20個小乳牙》、《我愛六齡牙》等刷牙歌,在蘭州也廣為流傳,深受兒童的喜愛。
它們的創作者正是“牙齒保健之友”報紙的創立者,以及“全國愛牙日”的發起人 —— 甘肅省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的牙科醫師,白成平。
30多年前的中國,生活條件簡陋、口腔保健意識薄弱。
白醫生為了推廣護牙知識,自制了很多牙齒牙刷的模具。他常常推著架子車來到學校園區、田間地頭,結合簡短易學的刷牙歌、小故事,和生動活潑的兒童劇、揩(kāi)齒舞,把口腔保健知識帶進孩子們。
資料圖片:孩子們表演節目“刷牙”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那時候他的護牙理念就非常先進!比如白成平醫生在兒歌和手繪海報中都提到,
“橫牙刷牙法造成牙齦損傷,引起出血”,“橫刷法造成牙頸部楔形缺損和牙齦萎縮等病癥”。
這些知識很多2024年的成年人都不一定知道!
因為在參加世衛組織的口腔宣講時他發現,活動有各國的牙病資料和數據,唯獨沒有我國的。于是白老還把甘肅“愛牙日”的內容翻譯成了英、日、阿等語言,獲得了29個國家地區300多名學者,和當時世衛組織牙科處長的肯定。明明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硬是把愛牙工作走到了前頭。
1989年9月30日,“全國愛牙日”作為新中國第一個以病命名節日在北京成立時,我才剛出牙。到1998年9月,已經改變了全國3億人不刷牙的陋習。
而開始這一切時,退休的白成平醫生已經是71歲高齡了。他以難以想象的堅持毅力,推動了難以評估的社會進步。想到他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傳播領先于整個時代的號召,真的很讓人感動![1][2][3][4][5]
2. 1989-2024口腔健康
回顧我國歷年愛牙日的主題,仿佛能看到一副中國口腔健康問題的縮影[6]:
在80末90初,強調刷牙的必要性、正確方法和必備用品 進入1996,宣傳日常健牙方式,少吃糖、不吸煙、涂氟、窩溝封閉、使用牙線 90年代末,引發特殊群體對牙病的關注,如老年人(1999)、孕婦(2005)、嬰幼兒(2006) 2004之后,首次提出了口腔健康關乎生命質量、全身健康、全家幸福、民族興盛
巧的是,我們家40、60、80、10后四代人的牙齒狀態,也堪稱這段歷史的活標本。
從我記事起,我姥爺的牙就掉光了,一直都是滿口假牙。
我媽為了看牙,這兩年在北京西安來回波折了好多次,嚴重時每一兩周就要跑次診所。每次以為可以告一段落了,新的問題就又找上門來。盡管她在50歲后開始勤勤勉勉地用電動牙刷、牙線和沖牙器,但童年健康實在虧欠太多,很多地方經過反復修補已經“無力回天”。
我在查這段歷史時,她正因牙周和失牙痛苦找藥吃,真是疼起來要人命。
我自己也因為經歷過哺乳期蛀牙,和錯誤刷牙方式導致的牙齦萎縮神經痛,所以特別關注口腔健康。
很多人都跟我說,羨慕可可胃口好、能跑能跳、壯如小牛。
但民以食為天,食以牙為先。除了培養飲食習慣,和他從出牙后幾乎每天堅持正確刷牙、使用牙線、定期涂氟,以及按階段選擇科學專用的牙具肯定是分不開的~
3. 口腔健康 始于童年
2017年的《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5歲兒童的乳牙齲患率比十年前上升了5.8%,12歲兒童的恒牙齲患率上升了7.8%。[7][8][9]
也就是說,每10個大班兒童里,就有7個以上有蛀牙!明明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都提高了,為什么還會這樣呢?
很大程度上和兩個因素分不開。第一兒童愛吃的東西,第二兒童清潔牙齒的能力。
2024年Oclean用戶刷牙行為數據報告
1)刷不干凈
眾所周知,細菌生存依靠糖分,而孩子喜歡的糖果水果、餅干蛋糕等食物,都容易滋生牙菌斑,引發口腔菌群失衡和齲齒等問題。
雖然很多家長已經在身體力行地教孩子抗糖減菌,不給有害菌提供“溫床”。但,單就兒童的手掌發育能力來說,這個階段只能把表面少量的牙菌斑蹭掉,對牙齦、齒縫、后牙等重災區幾乎毫無辦法。
至于什么時候娃自己刷牙才靠譜?國外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流行口訣:
會系帶,能刷牙。If you can tie, you can brush.
大多數孩子到8-10歲之間,能自己系好鞋帶或成功打蝴蝶結時,就說明手部足夠靈巧敏捷,能完成“轉+刷”等精細動作,并且較好地控制牙具、照顧到牙齒的方方面面了。
在此之前爸媽別著急放手,我們可以如法炮制輔食早期 —— 鼓勵嘗試,大人善后。
還沒系鞋帶的寶寶,可以參考我后面的方法~
2)危害漫長
白成平醫生之所以把兒童當作宣傳重點,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牙病“防大于治”,而且“壞不起”。
幼年的牙齒問題除了影響咀嚼進食,阻礙營養吸收和身體發育,還有可能導致發音和表達不清晰,降低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更不要說蛀牙引起的疼痛和偏嚼,以及造成的頜面發育不對稱和恒牙錯亂、發育不良等問題。
每一個拿出來都會給孩子、家庭帶來諸多痛苦,但多數又可以從源頭避免,減少早期問題向成年后蔓延。
這也是為什么,甘肅省最初的“愛牙日”是在1987年4月5日。白醫生說,四五二十,代表兒童的二十顆乳牙。“一生只為32顆牙”的口號,要始于對乳牙健康的關注。
后來時任衛生部部長陳敏章說,“既然宣傳對象是學生,能不能等開學以后開展?” 于是才有了今天的920全國“愛牙日”。
4. 兒童護牙 童心AI心
每個人都知道「好好刷牙=健康+省錢+不受苦」的道理,但孩子就是抗拒怎么辦?
我之所以覺得白成平老爺爺是神一樣的存在,就是因為他在照片還是黑白的階段,就領悟了快樂教育的真諦!
內容要對癥,形式要適齡,寓教于樂玩中學,勝過千萬句道理。
合唱、表演、舞蹈之所以對兒童管用,就是因為大腦只有在快樂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吸收需要的知識。所以富有童心和愛心的兒歌,一直都是最好的啟蒙形式之一。只不過發展到今天又增加了一個“心” —— AI心。
給你們對比一下,1970 vs 2024兒歌助刷的區別。第17到38秒,是可可5歲出頭第一次使用電動牙刷、也是第一次自己刷牙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