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鳥哥筆記 Iris,授權轉載發布。
“吳亦凡被刑拘了!”
昨晚22:30,@平安北京朝陽發布了情況通報,其中提到“經警方調查,吳某凡(男,30歲,加拿大籍)因涉嫌強奸罪,目前已被朝陽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偵辦工作正在進一步開展。”
圖片來自@平安北京朝陽官方微博
在奧運會、疫情等一眾全社會都在看的高關注度事件之中,吳亦凡被刑拘的消息硬生生地擠了出來,直接把「據說能承受10個頂流同時公布戀情的」(真的嗎,我不信)微博服務器搞癱瘓了。截至發文前,這個話題已經獲得了29.5億的閱讀量和156萬的討論。
直到我們寫稿之前,吳亦凡相關的熱搜仍然掛在第一位,后面依舊跟著一個“爆”字,風頭甚至壓過了我們奪金的奧運健兒。
圖片來自新浪微博熱搜榜
整個事件的經過,相信一路吃瓜
吃過來的大家一點也不陌生,也有不少媒體、自媒體立刻拿出整理好的時間線復盤,我們在這里不再贅述了。
對于吳亦凡的后續處理、實際定罪,我們也和大家一樣在等待官方之后的情況通報和消息披露。
自從「吳亦凡事件」發生以來,吳亦凡原有的15個品牌代言,陸陸續續全部和吳亦凡終止或者暫停了品牌合作、代言關系。涉及到的品牌有彩妝、快消、奢侈品,范圍非常廣,他們對應的消費人群范圍也是相當廣泛。
如果在之前,這就是飯圈能拿出來“吹”的gie gie代言“實績”,而如今卻是讓人不禁唏噓,相信不少品牌的公關都是一邊吃瓜、一邊害怕。作為營銷人,我們應該從吳亦凡的事情中學習到什么?遇到這樣量級的品牌危機又應該如何化解呢?
“愛過”吳亦凡的品牌們是怎么做的?
從7月18日都美竹在微博上曝光吳亦凡之后,僅僅在24小時內,吳亦凡代言的15個品牌里就有11個品牌迅速和吳亦凡解除了品牌合約。
這11個品牌的反應速度其實已經非常快了,但是拿到“和吳亦凡吳亦凡”紅利最多的品牌,莫過于韓束了。
【相關閱讀】因為主動和吳亦凡解約,韓束直播間昨晚被300萬人擠爆了!
因為韓束第一個出來公開聲明品牌與吳亦凡解約,在群情激憤的當下立刻獲得了一眾網友們的支持,平時只有幾千人的韓束官方直播間一下子涌入了20萬人,當天的直播獲得了三百余次的觀看。這波流量紅利,絕對穩穩的。
不僅僅是韓束的直播間受到了影響,所有和吳亦凡相關的品牌直播間一時間都變成了輿論場,已經解約的網友們熱烈支持、激情下單,沒有解約的會有激動的網友直接開罵。
當今,我們的“流量”明星們,成敗都是流量。他們大多數僅僅憑借著外貌,乘著流量的風而起,品牌們的追捧和代言合約,直接變成了他們商業價值的體現。吃瓜網友們深知這一點,沒了代言和商業價值的流量,幾乎一無是處,對于有負面的“流量”明星,網友們會直接涌向品牌方表達觀點。
因為吳亦凡事件影響重大,翻車也是翻得比較徹底,所以品牌們選擇表態的速度也比較迅速,這波真正受到吳亦凡負面消息影響的只有吳亦凡。
沒有“翻車險”的品牌方該怎么辦?
近兩年,偶像、明星們“翻車”的事件頻頻發生,很多短視頻博主和段子手都在用“翻車險”這個梗寫段子。粉絲們“入坑”之前可以買一個翻車險,在愛豆翻車之后可以獲得相應的賠付來緩解他們因翻車而產生的悲傷情緒。
聽起來真不錯(保險公司估計也不會做這種肯定賠錢的生意),但是花了大價錢請“流量”明星們來代言的品牌可沒有“翻車險”,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呢?
其實,如果真的到了代言人已經“翻車”這一步,品牌方能夠做的也就是通過解約不解約這一關鍵問題進行表態了。而為了避免代言人“翻車”帶來的影響,品牌的操作要從挑選代言人這一步開始。
1、做好代言人的背景調查
現在很多公司都會在員工入職的時候進行候選人的背景調查,那么代言人也是和公司利益相關的一個職位,做好背景調查非常重要,這個背景調查絕對不能走形式,一定要深入、徹底地調查代言人候選人,除了輿論口碑,還要查清楚明星背后的利益關系,資本的對賭協議等等,進行完備的風險預估之后再做出決策。
本身代言就應該是一個雙向的選擇,雙方都應該對對方進行徹底的研究和調查,但是當今“流量就是一切”的逐利趨勢,讓很多品牌方相對被動,要花大價錢才能“請動”一些明星,著急蹭流量也不經過縝密的審查程序。
作為品牌方,要拿出“甲方爸爸”的氣勢,擦亮眼睛,好好挑選代言候選人。
2、合同內容一定要包含相關條約
在調查完風險之后,一定要在代言合同中規避風險,方便品牌方自己在出現風險時及時規避負面輿情,詳細地寫出如果遇到“翻車”的情況該如何解除合約、如何賠付等。
畢竟,有錢請流量代言的品牌,你們的法務也不會差吧。
這樣即使不能避免代言人“翻車”,也能在翻車后需要品牌表態的時候少猶豫兩秒鐘。
3、如遇翻車,迅速表態
像吳亦凡這種級別的負面輿情,品牌方表什么態,這個決定權不在品牌的公關總監,而在公司的老板,也就是實際控制人。只有老板給出明確的指示,品牌總監才能照著做事。比如韓束那么快宣布解約,幾乎可以肯定是韓束的老板很快就下了決定,后續老板還來到了韓束直播間和觀眾帶貨互動。
所以,公司的決策者需要有絕對的警覺性,在代言人出現影響巨大的負面輿情的時候,特別是有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涉及正確三觀、嚴重影響品牌社會形象的時候,要果斷、要堅決。
畢竟,24小時內和吳亦凡解約的品牌有11個,只有韓束吃到了這個紅利獲得了比較顯著的增長,而后面跟著的品牌,僅僅就是表態止損而已。而表態較遲的歐萊雅和路易威登,網友們只會有“終于表態”、“你才來啊”的反應。在“翻車”之外,單“表態遲”這一件事情甚至會給品牌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總結
當然了,遇到代言人“翻車”這樣的負面輿情,品牌的各種操作僅僅是被動應對而已,并不能把這當作營銷的渠道和手段,可遇不可求,如果可以強求說不定會起反效果。
比如韓束這一波流量結束之后,被曝出“唬弄顧客”等流言。看來這一大把流量給一般人,還真是handle不住啊~
當今高價買流量代言,似乎已經成了新時代的“腦X金”,只要花錢,就能乘上流量的快車提升品牌認知度。但是隨之而來的風險也非常高,“流量”明星們不但會過氣,還會“翻車”。
與其簽了流量代言每天提心吊膽害怕翻車,倒不如把更多的品牌宣傳重心放在其他渠道,用營銷技巧和產品質量真正地提升品牌認知度,與各位共勉。
你怎么看待從此吳亦凡這件事呢?
你覺得吳亦凡會有什么結果呢?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