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10日消息,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高校如何順應時代變革,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成為了教育界關注的焦點。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徐坤就這一話題接受了人民政協報的專訪,分享了他對于高校改革的深刻見解和實踐經驗。
徐坤委員指出,當前數據已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全面滲透到各行各業,而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卻仍面臨以學科為邊界的專業分化問題,難以跟上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步伐。他強調,“人工智能+教育”將推動傳統“千人一面”的培養范式向“千人千面”的個性培養范式轉變,這對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據ITBEAR了解,為了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高校改革,十四屆全國政協召開了第22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進行了深入討論。會上,徐坤委員以“以人工智能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范式改革”為題作了發言,分享了北京郵電大學在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改革方面的創新實踐。
徐坤委員介紹,北京郵電大學在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打造了集智慧教育應用、產教供需對接、科教實訓實踐、創教開源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教大模型創新平臺。其中,“碼上”智能教學平臺和“郵譜”智能學習平臺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師生提供了個性化、啟發式的編程教學服務和高效的知識點串聯學習體驗。此外,秋季學期即將上線的“郵大師”智能學伴平臺,將為學生提供陪伴式、個性化的一對一問答服務,助力學生成長。
徐坤委員強調,在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的核心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認為,高校應探索培養勇闖“無人區”的拔尖創新人才,即能夠用不明確的“知識供給”滿足不明確的“社會需求”,融“思想力、學習力、行動力”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需要具備創意能力、審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批判思維、設計思維、系統思維等關鍵能力。
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北京郵電大學采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追求,打造面向未來的育人體系,助力學生從“知識存儲型人才”向“能力迭代型人才”轉變。同時,學校通過破知識邊界和破院系邊界的方式,推動傳統優勢學科與數字化學科交叉融合,打造全方位人工智能賦能的育人體系,培養學生復合能力。
徐坤委員還指出,人工智能不僅為受教育者追求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更為學校加強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實踐作出了積極貢獻。他鼓勵學生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創新,利用互聯網平臺開拓市場,將無限的想象力與技術的生產力充分結合。
對于高校教師的成長發展,徐坤委員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要推動傳統教學觀念向未來教學理念轉變,運用人工智能助力自身從知識傳授者向學習引導者、能力激發者、情境創設者等高階育人角色轉變。
在對話中,徐坤委員表達了對人工智能的積極態度。他認為,擁抱人工智能是時代的必然選擇,也是個人跟隨時代發展腳步的必然選擇。他強調,面對人工智能的飛速迭代,人們應以開放心態去接受時代的演進,充分挖掘自身與人工智能相區別的比較優勢,發展好、利用好“工具”,這是高校教師及高校所培養的未來時代創新主力的學生們無法推脫的時代使命。
徐坤委員的見解和實踐經驗為高校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他呼吁各界共同努力,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培養勇闖“無人區”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