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分零五秒的一個電話,你的信用卡就可能“易主”。
就在前不久,廣州一家銀行向公安機關反映,他們短時間內突然接到大量要求重制信用卡的申請。這些申請基本都是打電話給客服,以客戶的身份用各種理由謊稱信用卡損壞,隨后要求重制并修改信用卡的郵寄地址。在身份證號和電話服務密碼等相關信息都查驗齊全的情況下,這種重制新卡的服務要求接近50%都會成功。然而,這些補辦新卡的“客戶”不一定是卡主本人,也有可能是盜刷信用卡的詐騙犯。他們會在致電客服驗證卡片交易密碼后到外地瘋狂刷卡購買黃金等進行銷贓,受害者被盜刷的金額從1萬元到10萬元不等,甚至有的人信用卡被刷爆后,還被開通了20多萬元網貸。
廣州市公安部門稱,這是一個有組織的,以“重制、盜刷、銷贓”為一體的新型信用卡詐騙團伙所為。經查,該團伙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共對7家商業銀行的900余張信用卡展開攻擊,成功補辦信用卡500余張,成功激活并盜刷230余張,涉案金額高達1100萬元,犯罪范圍囊括海南、福建、江西等地。
為此,馬上消費提醒廣大群眾,警惕相關個人信息外流,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
類似的信用卡詐騙手段看似防不勝防,實則根源在于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和流通。正如主要犯罪嫌疑人劉某高供述,出于平臺安全漏洞和部分群眾風險防范意識的淡薄,許多本應屬于個人隱私的信息,如姓名、身份證號、信用卡號、手機號甚至6位數字密碼等都能被不法分子窺探到并加以利用,成為偽造身份騙取錢財的工具。
除此之外,為了蒙蔽卡主的雙眼,切斷銀行的信息警示,詐騙分子還會冒充卡主身份撥打通信運營商電話,直接開通短信屏蔽甚至購買短信轟炸服務。一旦成功,受害者或是無法察覺到異常,或是由于銀行短信摻雜在大量垃圾短信中而將其忽略。
打擊信用卡詐騙犯罪任重而道遠,需要多部門綜合治理,那么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又該如何防范呢?
第一、不要輕易透露個人信息,特別是卡號、身份證號、CVV碼以及任何驗證碼等重要財產隱私信息。避免在公眾場合或不安全的網絡環境下輸入這些信息,對于任何要求提供信用卡信息的來電或信息都要保持警惕,不要輕信,最好直接聯系銀行官方客服進行確認。也不要輕易點擊來歷不明的鏈接,這些鏈接可能導向釣魚網站,用以盜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
第二、養成定時查看賬戶活動的習慣,定期檢查信用卡賬單和交易記錄,對于不明消費,應立即與銀行聯系核實。開通信用卡交易短信提醒服務,一旦有交易發生便能立即知曉,如有異常可及時處理。短時間內收到大量垃圾短信時要格外提高警惕,認真篩查。
第三、提高自身防范意識,為信用卡和相關賬戶設置復雜的密碼,并定期更換。避免使用容易被猜到的密碼,如生日、電話號碼等。如果可能,使用生物識別技術(如指紋或面部識別)來提高信用卡的安全性。
一旦發現信用卡被詐騙,應立即報警并聯系銀行,按照警方和銀行的指引進行后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