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年來,新型消費模式展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從數字體驗館到“非遺手工”坊,各地紛紛借助新創意、新技術為傳統文化賦能,彰顯了中國經濟的新活力。
統計數據顯示,非遺類商家數量同比激增超200%,購買非遺制品的用戶數增速更是超過300%。團扇、竹編、剪紙等“非遺手工”制品尤其受到熱捧,不少年輕人還親自參與制作,深切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非遺集市,剪紙、糖畫、精雕葫蘆畫等非遺手工制品不僅工藝精湛,還吸引了游客的積極參與。一把運用古典漆扇制作工藝的漆傘尤其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
游客徐梓晨表示,希望未來能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并將這些文化傳播到全球,讓更多人愛上中國的傳統文化。
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不斷提升,非遺傳承人也推陳出新,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傳統文化產品買單。在河南鄭州,一家百年歷史的制香工坊開設了課程,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學習和制作。
創新成為非遺工坊煥發新活力的關鍵。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已建設非遺工坊6700余家,新工藝、新設計與非遺元素的融合,創造了一系列美觀實用的產品,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與市場接軌的機會。
傳統制香技藝非遺傳承人李彥妍自創并申請專利的制香工具,解決了“線香”造型單調的問題。他們的產品種類已經增加到100多種,其中反映中原文化的宋錦香、唐宮香等產品特別受歡迎。
新津紙藝技藝非遺傳承人江學春通過卷、折、立、描等多種形式,讓紙貼畫“站”了起來,不僅變成了立體的藝術品,還演化出了可佩戴的配飾和可隨身攜帶的掛件,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隨著新津紙貼畫作品的不斷創新,江學春工作室收到的訂單也越來越多。她還將材料批量制作的技術教授給當地村民,為當地提供了就業增收的新路徑。
“非遺手工”熱度持續上升,相關行業發展迅速。不少非遺工坊正在從“家庭作坊”向規模化發展,傳統技藝的加工者正在成為助推“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的主力軍。
在成都市郫都區的蜀繡產業基地,蜀繡技能培訓班聚集了大批學員。為了推動這項非遺技藝走向產業化,當地擴大了繡娘為主體的人才隊伍,并開設了蜀繡專業,成立蜀繡學院。已先后開展蜀繡技能培訓班80余期,培訓繡工近一萬人,向蜀繡企業輸送了1300余名學員就業。
當地還深挖蜀繡文化特色,開展蜀繡與其他領域的項目合作,真正實現了“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的轉化。
成都市郫都區蜀繡商會會長尹文慧表示,蜀繡基地已由最初的幾家繡坊發展到有30多家相關企業,生產規模也由最初幾十位繡娘發展到現在上千人。產值產能也越來越大,現在已經達到上億元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