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5日消息,近日,一場由全球知名攝影家斯蒂芬·肖爾在中央美院舉辦的講座因手機使用問題引發關注。講座過程中,部分聽眾因使用手機而分散了注意力,導致肖爾不滿中斷演講并離場。事后,主辦方對此事作出回應,一方面強調講座現場應有更明確的禮儀規范,另一方面也解釋了部分聽眾實際上是在使用手機做筆記,并希望與肖爾進行溝通說明。在了解實際情況后,肖爾的心情有所寬慰。
這一事件引發了關于智能手機在現代生活中使用限度的廣泛討論,同時也觸及了公共禮儀和規范的問題。據ITBEAR了解,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但往往缺乏清晰的界限。一方面,主講人在講座、課堂或會議現場面對聽眾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難免會懷疑他們是否認真聽講,從而產生不被尊重的感受。另一方面,得益于智能手機的豐富功能和便捷性,許多人確實會使用手機做筆記、錄音或即時查詢相關資料,這些行為也是現實存在的。因此,手機在這些場合的使用一直是一個矛盾的問題。
如今,手機已不僅僅是一種通信工具,而是成為了高度綜合性的個人終端。它整合了各種溝通和信息交流功能,并能處理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事務。手機深度介入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我們與外部世界連接的關鍵。在講座、會議等場合,手機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使我們不再需要紙筆、電腦或平板等設備。然而,這也導致了一些人變成了“低頭族”,對講座和主講人缺乏尊重。因此,在需要聆聽、思考和專注的場合如何把握好使用手機的限度,成為了一個復雜的問題。
過去,手機功能主要局限于通信,人們在講座等場合使用手機往往被公認為在處理其他事務。然而,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整合和提升,用手機做筆記比手寫或用筆記本電腦更為便捷。同時,手機還可以隨時查閱與講座或講課相關的網上內容,更好地了解講座內容。當然,對于演出或電影放映等場合,嚴格規定不得使用手機是理所當然的,公眾對此也有充分的共識。然而,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重要的會議、講座、課堂或與人面對面的交流等場合,過于頻繁的手機使用會對參與的雙方產生不良影響,這不僅是尊重的問題,更會影響到活動的質量。這次事件凸顯了這種矛盾性,也凸顯了社會確實需要明確“適度”使用手機的規范和禮儀。
這種使用手機的禮儀既需要事先明確規范,也需要公眾的自覺。在一些重要場合,應該事先明確不應在場內使用手機或對手機聲音、燈光等作出限制規定。如果出現違反狀況,主辦方有責任加以制止。同時,在沒有或并不需要事先規范的場合,人們也應當注意使用手機的禮儀,盡量避免在較為正式的場合長時間瀏覽手機,自覺地控制使用手機處理不相干事務的頻率。這應該是一種出于人與人之間基本尊重的行為,也是一種必要的自我規范。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手機使用上也是如此。
關鍵詞: #智能手機# #公共禮儀# #手機使用限度# #講座風波# #社會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