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哈爾濱,天氣有些出乎尋常的熱。雖然正值暑假,但老牌工科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活動中心三樓的一個大教室內,卻顯得格外熱鬧。
這里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培訓:老師們看起來頗為年輕,在臺上講的口干舌燥;學生們在底下一絲不茍的記著筆記。下午,學生們更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動手噼里啪啦的敲代碼,不時有學生舉手提問,來回巡視的助教們會快步走過去,及時與學生交流一些經驗和想法。
這些坐在課堂下的學生們,多數來自于東北地區的各大高校,他們的真實身份其實是高校教師。緣何他們突然變換了身份?
這是2021全國人工智能師資培訓·飛槳暑期高校行之哈爾濱站的一段剪影。這個面向高校老師做人工智能培訓的活動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共同主辦,百度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協辦。
授課的年輕的老師們,不僅有來自百度飛槳的人工智能工程師,也有哈爾濱工業大學本校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教師;學生們所屬院校、專業五花八門,來上課的目的也不盡相同,有為研究課題而來,有為開設課程而來,有為學習取經而來,也有為體驗技術而來。
實際上,抱著這些目的來參加培訓的老師不在少數。截止目前,類似在哈工大開展的高校師資培訓班,百度已舉辦了十余期,更是培養了近600所高校的2000多名老師,支持200多所高校開設AI學分課。
今年暑期,「2021全國人工智能師資培訓·飛槳暑期高校行」將在近兩個月內完成共計八場的高校之行,哈工大正是繼上交大、湖師大、北理工的第四站。作為工科老牌名校,哈工大在人工智能領域沉淀多年,實力強勁、具備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在本次培訓活動中,哈工大不僅是毋庸置疑的承辦院校,擔負起培訓老師的職責;在活動的開班儀式上,哈工大百度人工智能創新實訓室也正式揭牌,未來哈工大和百度將強強聯合,從深度和廣度上擴大合作,為打造優勢互補的校企合作人才生態積極賦能。
當下,AI人才培養被置于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位,高校教師作為第一道接力棒,肩上的重擔不言而喻。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道路上,三尺講臺的老師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秉承初心,回歸到課堂來取經充電……
把AI產業的“果實”帶回高校實驗室
苗世迪,任教于哈爾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最近正在帶領學生鉆研智慧醫療,特別是關于癌癥預測建模和癌癥轉移預測建模。苗世迪此行的目的非常清晰,在完成臨床病例的結構化數據分析后,下一階段需要攻克的就是圖像識別,而這正是百度的強項。
“比如說乳腺癌患者的脂肪和肌肉是會消融的,我們能否通過圖像識別,找出乳腺癌胸腔內脂肪和肌肉厚度變化與癌癥生存和轉移之間的關系?這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一個切入口。”
除了圖像識別,苗世迪更想要帶回學校的的是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風向和核心技術進展。“高校的學者、科研人員在了解前沿行業的發展狀況、新技術的時候,非常需要和百度這樣的AI企業多多接觸。”
不僅是在人工智能領域,更廣泛的計算機領域也存在著前沿技術發展與高校教學之間倒掛的問題。目前在哈爾濱理工大學的計算機相關課程中,大數據、人工智能正在作為重要的教學板塊嵌入進課程內。像苗世迪一樣,不少老師都在努力順應時代潮流,學習更新、更深入的人工智能知識,完成自己的課題研究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教授學生。
將視野擴展到東北這片土地,苗世迪為人工智能教育賦予了更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人工智能專業辦的好,那肯定也能吸引更高質量的考生。如果能多和AI企業聯合推動產教融合,也許會有更多人才留在東北做貢獻。”
為AI教學尋求最佳啟蒙
劉美玲,來自東北林業大學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主要研究自然語言處理與人工智能應用,教授人工智能導論和應用統計學、算法設計與分析等課程。作為專業選手,劉美玲對學校在AI方向的動態也很了解。東北林業大學目前已經在林業相關的領域開設了多條研究方向,諸如林業生態資源智能監測、林業智能仿生材料等。
“教學和科研中,對于AI項目來說,算法幾乎是靈魂”。劉美玲此行更像是對口取經,一是想讓學生們涉獵不同的深度學習框架,二是和先進的AI企業取得聯系,更多的學習和了解行業前沿動態,以實踐反饋教學,走產教結合的路子。此次高校師資培訓恰好滿足了她的需求,特別是開設的自然語言理解處理方向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從另一個角度為她補足了急需的技術知識和平臺實踐。
“學生在接觸一個新領域的啟蒙階段,容易被復雜的理論打消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因此,劉美玲十分看重人工智能教學中的實踐環節。但有些課程甚至是給學生代碼、讓他們機械模仿,造成學生理論理解上不去,實踐操作全靠模仿。”
針對這一問題,劉美玲也給出了自己的解法。“老師們的一個共識是,學生真正的深入到企業當中的實習實訓,能從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習的熱情。很多企業深入學校搞聯合實驗室也是重要手段之一,校企合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問題。”在本次培訓中,除了干貨滿滿的理論課程,還安排了在飛槳平臺上大量的實操訓練,這種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也為后續教學模式開拓了新思路,也為AI教學留下了更多的可想象空間。
“職業教育的人工智能課程,需要一個‘成熟的平臺’”
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近年來越發得到重視。來自盤錦職業技術學院的李嘯龍,主要負責學校的信息網絡建設,也會給學生上一些和軟件開發語言相關的課程。此次參加高校師資培訓,他的目的主要是在大數據等方面獲取更多內容,幫助學院信息化建設的進一步提升。
與普通高校開設AI相關課程不同,李嘯龍表示自己所在的職業院校暫時還沒有相關計劃。
但這并不意味職業院校的學生不需要人工智能課程教學,只是應當更加謹慎,老師學會人工智能需要一定的過程,學生認識到其中的價值也需要一定的過程。
“我們學校很多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會直接服務于企業,像下訂單一樣,學生畢業就能輸出到這個企業工作。所以開設課程方面,我們會更多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李嘯龍的想法是,如果人工智能教學進入職業院校,應當是以一個“成熟平臺”的形態。
而擁有一個“成熟平臺”的前提是,先有一個足夠成熟的開源平臺,可供學生敲代碼、做實驗,從而支撐起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升級。而這,也是師資培訓的題中之義,百度飛槳作為我國首個自主研發、功能豐富、開源開放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正在積極為高校提供教學支持和產業應用。正如李嘯龍所言,“像大家對飛槳的認可度都很高,很多企業都在使用,如果我也教學飛槳的內容給學生,他們畢業之后出去就直接跟社會接軌了。”
對于職業院校而言,AI教學需要更穩妥的實驗方式和更短期的成果閉環,師資培訓在提供課程學習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交流和探討的平臺,這讓其看到了更多可選擇的可能性和更高效的教學方式。或許李嘯龍所在院校暫時并不會開設AI專業,卻讓又一位老師因為AI而有所不同。
當AI遇到傳媒,身為老師要做什么
浙江傳媒學院的汪彥龍是百度高校AI師資培訓的多年“粉絲”,這次已經是第三次參與培訓了。幾年前剛接觸到高校師資培訓和百度飛槳深度學習開源平臺時,汪彥龍便感受到其對于AI新手小白的友好性。他當即想到,如果利用飛槳,對課程進行重新規劃和改良,或許可以給學生們開設一門小學期課程。
歷經幾次學習之后,這次來培訓前,汪彥龍一直籌劃的小學期課程已經正式開課,利用六月末七月初的兩周,讓學生們集中學習人工智能知識,并完成相應的主題實驗和訓練。出于對AI的興趣和課程水平的精益求精,以及輔導女兒與自然語言理解相關畢業設計的想法,汪彥龍在得知新一期師資培訓啟動后,立刻便報了名。
以傳媒相關專業為主、似乎距離人工智能有些遙遠的浙江傳媒學院,其實已經上馬了不少人工智能課程與項目。汪彥龍的一些同事也參與過百度高校AI師資培訓,之后回到學校也在飛槳的幫助下順利開設了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基于飛槳,學生們完全有能力獨立操作一些基礎的換臉、靜態圖片動態化、物體識別任務,課程從理論到實踐均有涉及。
汪彥龍覺得,一些有關大趨勢的技術,就應該讓學生們在本科階段就接觸,這樣無論是研究生選擇方向,還是未來就業,對學生都是有益處的。“光講理論是一定不行的,相關專業開的跟人工智能課程,要保證學生們要聽得懂。”
因此,汪彥龍在聽課時也從學生角度考慮,設身處地考慮如何讓教學更有效。他為實習培訓的教學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議:對于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或者非對口專業的學員,可以在授課時多做總結,第一遍側重如何快速、全面掌握知識,第二、三遍則側重如何通過做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情況來反推實際教學的問題,為學員老師們提供一些教學形式的思考。
在東北這片土地上,創新與創造的故事從未停歇。在AI時代下,這里對于科技的好奇和熱情一如既往。以教書育人為已任的老師,更是對科技人才的培養抱有極大的渴求。而高校在AI學科建設中仍面臨高校“AI師資荒”問題,這更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作為國內AI頭雁,百度一直積極布局“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培養生態,以我國首個自主研發、開源開放、功能豐富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飛槳(PaddlePaddle)為核心,圍繞學習、就業、認證、實踐、比賽等環節,將高校科研人才與企業應用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培養雙管齊下,創立AI人才培養標準,構建產教融合的AI人才培養體系。
截止目前,百度已經培養AI人才超過100萬,未來5年百度還將培養500萬AI產業和技術人才,為中國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發展提供AI人才保障。「2021全國人工智能師資暑期培訓班」作為百度飛槳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舉措,將在暑期開展為期近兩個月、共計八場的高校之行、師資賦能活動,為高校的AI教學貢獻新思路。
AI工業大生產時代來臨,在東北這片承載了無數播種和豐收的黑土地之上,一批名為人工智能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我們相信,在某一個收獲的時節,這里將成長為豐饒的AI人才儲備地,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不竭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