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1日消息,小眾黑馬的絕活。
文/依光流
剛過去的8月份,我算是見識了小眾產品另辟蹊徑的絕活。
我原本以為,七夕節就是這個月的主旋律,結果沒想到,真有游戲會圍繞中元節——也就是俗話說的「鬼節」來做活動。這畫面沖突感就很強,別家膩膩歪歪的,你這邊畫風挺奇怪的。
但別說,站在玩家的視角,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打法反而更有新鮮感,于是半夜刷小紅書,類似「半夜睡意全無」「英歌舞好震撼」「硬控我10秒」「完蛋,我要玩桃源一輩子!」的評論一時間冒出來不少。
是的,這款「給玩家一點七夕震撼」的游戲,就是騰訊極光計劃發行一年多的模擬經營游戲《桃源深處有人家》。
還記得剛上線的時候,很多人質疑這種小眾產品活不了多久,然而實際上,它以小黑馬的勢頭闖進暢銷榜Top 20,并且在這之后一直能時不時進入Top 30,今年最高到達了暢銷榜18位,成績比較穩定。
另外游戲的注冊用戶目前已經突破千萬,有望在年底達到2000萬,并且在TapTap和好游快爆的評分也維持在8分上下,總體可以說是名利雙收了。
按理來說,小眾游戲很難做長線,但有意思的是,《桃源深處有人家》似乎摸索出了一套解決方案:除了常規的模擬經營類內容,它似乎把傳統文化、公益活動的相關內容,當做了游戲運營的核心要素。
這讓我更加好奇它的發展路徑:如今3A手游大行其道的競爭環境里,為什么一款小體量、小眾題材的游戲,能靠傳統文化和公益事業,來維持長線上的名利雙收?
01
打從一開始,就不能走尋常路
小眾產品的起步,往往充滿了差異化要素。
這條規律放在《桃源深處有人家》依舊適用,還記得兩年多以前它曝光的時候,就因為畫風特色、治愈和可愛的要素、非常規的模擬經營、諸多內置小玩法等差異化的因素,拿到TapTap 9.3的好評。
制作人葉田曾告訴我們,游戲的靈感來自《向往的生活》里的生活狀態,以及《千里江山圖》的美術風格,經過提煉,他們又順著「治愈」「桃源」「國風」這些關鍵詞,慢慢做出「有煙火氣的場景」「既討喜又有辨識度的蘿卜人」以及「放下執念,方可身居桃源的故事」等細節,這些東西融合到一起,最終形成了《桃源深處有人家》的雛形和基調。
很顯然,這樣一款產品,無論放在兩年前還是放在如今的市場上,都是別具一格,甚至僅此一家的。自然而然,小眾產品的「獨特性」和「品味」,為游戲快速聚攏了很多愛好者,這也能解釋一款畫風清新的游戲,能頂著諸多大廠大作沖到暢銷榜18位的原因。
依靠品相和題材的差異化,確實能在短期內提供新鮮感,但在長線上,新鮮勁過去以后,也很容易丟失玩家。所以對于《桃源深處有人家》的考驗,是它在長線上能拿出什么來留住玩家?
從單純的付費設計來看,這款游戲摒棄了同類產品的數值付費策略,把核心付費點放在「抽卡獲得特殊建筑」上。這樣做的好處是減弱了逼氪感、數值壓迫感,但也帶來了挑戰,即如何持續提供「玩家覺得值當、覺得有趣」的特殊建筑。
如果單純從功能強、外觀美的角度去做,時間長了玩家也會膩味,所以這款游戲從一開始就不能沿用傳統模擬經營的套路。而更好的做法,是想辦法給這些建筑賦予深層次的內核。
往這個方向溯源,就能發現《桃源深處有人家》的長線解決策略:即賦予文化價值和情緒價值。
簡單復盤,可以看到這款游戲過去的口碑高光點、出圈點,基本都有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公益活動的影子。
比如前不久的中元節主題活動,表面上是游戲用反差策略,靠新鮮感爭搶七夕檔期的活躍玩家,實際上深入來看,能發現有很多玩家因為這次活動,深入了解到中國傳統的「儺文化」的韻味,從而產生了文化認同感。
又如去年在做“520營養餐”公益活動的時候,就有熱心UP主跟蹤制作了公益落地的一則視頻,獲得播放量超過500萬,也讓玩家真實了解到公益背后的點滴,有了做公益的真實體會。
于是,當游戲內容被賦予了深層次的意義,又引動了玩家的情感認同,那么接踵而至的自然是實打實的口碑和收益。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桃源深處有人家》能成為一匹以小博大的黑馬,依賴的基石是差異化的產品基調,而能在長線站穩腳跟,依靠的是玩家對其文化和情感的持續認同。這兩點,都不是如今市場的主流做法。
02
文化和公益,靠的不是喊口號
可能有人會覺得,很多產品都會做傳統文化的內容,也會想辦法去做公益,但也不見得像有《桃源深處有人家》這樣的效果。
而在我看來,原因大致有兩方面,一是對于很多大體量的產品而言,文化和公益與核心收入關系不大,所以只是喊個口號、走個過場;二是產品在制作層面無法深層體現傳統文化和公益內容的意義,于是只能依葫蘆畫瓢。
1,生活氣息是文化和公益的基礎
對比來看,文化和公益對于《桃源深處有人家》來說,不僅是占游戲大頭的核心內容,還跟游戲本身想呈現的生活態度、生活細節、文化內涵契合度高。
玩過這款游戲的人都能體會到,游戲里極具生活氣息的細節比比皆是。比如建筑中的蘿卜人,會有聚在一起打牌的細節,而且它們在跑去干活的時候,最后一個離開的蘿卜人,會偷偷看一眼其他人的牌再走。
在我看來,傳統文化和公益事業,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前者是不同人群生活習慣的精華濃縮,后者飽含了美好生活普照更多人的愿景。因此,游戲自帶濃厚的生活氣息,能更輕松地支撐起大量文化和公益內容,別的游戲里傷精費神做不出的味道,在這款游戲里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位。
比如前兩天《桃源深處有人家》與騰訊公益共同發起了「流浪動物守護計劃」,活動期間,玩家的投喂和愛心捐贈行為,在累計達到200萬份以后,騰訊基金會就將支持專業公益組織,提供25000KG的愛心口糧用來救助不少于300只流浪貓狗。
這個公益活動,基本與游戲內容實現了無縫銜接。原因是,其一,游戲原本就設計了「吉祥萌獸」的玩法,讓玩家可以培育萌獸,與之親密互動,在原有玩法體系里加一只流浪貓和一只流浪狗,完全不會有違和感。
其二,游戲中玩家本就培養起了到處逛逛、到處與NPC互動的習慣,城市里有了新的變化,自然會湊上去看個究竟,因此遇到新出現的流浪貓狗時,也能無門檻得與之互動,進而觸發公益活動的玩法機制。
相比活動形式出現的公益活動,文化內容與《桃源深處有人家》融合,更是潤物細無聲。
據了解,這款游戲在創作的過程中,融入了至少20種非遺元素,包括昆曲、古琴、蘇繡、江南絲竹、蘇州評彈、蘇州燈彩、盆景技藝、蘇州書畫、蘇式糕點制作技藝、竹編、傳統木船制作技藝、謎語(平望燈謎)等。這些要素乍看之下可能一時間聯想不到非遺內容,但仔細考究就能發現它們背后的文化底蘊。
當然,有的非遺要素適合悄然融入玩家的生活,有的則適合制作得更立體、更飽滿、更有辨識度。比如桃源蘇蘿戲臺,就以蘇州古戲臺為設計藍本,收錄了4首評彈,游戲中對應的戲臺模塊上線后,吸引了超過400萬用戶參與,獲得玩家的一致好評。
有了生活氣息做支撐,文化和公益做起來確實門檻更低了,但站在玩家的角度來看,并非游戲做了文化、做了公益,玩家就會認可這些內容。要真正深入人心,還必須找準角度、拿捏好尺度。
2,只有堅持和實效才能讓公益觸動人心
就拿公益內容來說,必須堅持做、做到實處,并且讓玩家看到,才有實際的收效。從《桃源深處有人家》上線到現在的一年半里,這款游戲就舉辦過六期公益活動。
第一期就是前面提到的「520營養餐」公益,玩家在游戲里制作「蛋炒飯」「魚香肉絲」并捐出,這些食物就會成為捐贈給山區學生的營養餐。
這期活動目標捐贈量為200萬,結果最終達成2125萬,超額10倍完成目標。而且隨著一些UP主的跟蹤報道,玩家也獲得了真實的反饋,感受到做公益的意義。
與第一期公益活動相呼應的是,今年5月20日游戲于一年后再次舉辦新一期「營養餐」公益活動。期間不僅繼續拓展和優化活動安排和實施細節,還把520打造成專屬《桃源深處有人家》的公益日,以及老玩家的重要記憶點。
除此之外,游戲通過倦鳥汀玩法,讓玩家參與珍鳥守護計劃的同時,也科普了珍惜鳥類的知識;又通過定制游戲內道具「愛心蘋果種子」,配合全套玩法,最終有22萬用戶參與捐款,為助農項目共捐款40萬元;游戲還參與助力鄉村冬衣公益項目,在零下30度為鄉村兒童送上了272個溫暖的冬衣包。
還有就是今年「久久公益節」游戲進一步升級了公益策略。一方面是繼續保持限時活動的模式,推出「流浪動物守護計劃」,并與游戲內已有玩法形成聯動;另一方面是新增常駐公益模塊和玩法「公益樹」,讓玩家可以隨時回顧過往公益活動的記錄。
從玩家的反饋來看,公益樹的設計也頗受玩家的喜愛,既塑造了一個憧憬美好的許愿樹形象,又勾起了玩家過往的回憶,使得參與公益的溫馨和治愈感在游戲里有了明確的載體??梢韵胂蟮?,通過公益樹,玩家對公益活動的認知度和參與積極性都會提高。
從新增「常駐」公益活動的策略來看,做公益這件事與《桃源深處有人家》的綁定關系更緊密了:做公益既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是一件持續在做,且能看到落地和成效的事。
隨著游戲潛移默化的引導,玩家也會因為不斷見證公益的成效,而逐漸認同游戲的做法,進而主動陪伴游戲持續做這件有意義的事。
3,傳統文化需要重新找回人情味
再說傳統文化的融合,在現代環境里生搬硬套傳統文化勢必兩頭不討好,更重要的是讓傳統文化代表的人文關懷、煙火氣息重新與現代人的生活接軌,這樣才能走進大家的心里。這個角度來看,《桃源深處有人家》的做法就更有人情味。
以剛過去的中元節活動為例,活動主題為「中元寄思」寓意「寄托對逝者的思念之情」,細節上用非遺「儺文化」的鬼戲儺舞和潮汕英歌舞,來傳遞驅瘟避疫、尋求安慶的意味,并且重點提煉出「儺面具」這個元素,在游戲中應用到了舞臺、建筑、臉飾等細節上。
搭配游戲原本的清新美術風格,以及夜景和NPC的集體舞蹈,呈現出一種既可怕又可愛的強烈反差感。也使得《桃源深處有人家》的主題活動,在8月的主流游戲當中,顯得格外不同,繼續貫徹了游戲不走尋常路的作風。
而且擴開來看,這種恰到好處的細節拿捏,是這款游戲一直以來的策略。比如前文提到的建筑蘿卜打牌偷看細節,以及諸多潤物細無聲的非遺要素,還有備受玩家好評的蘇州評彈戲臺。今年7月份游戲與中國刺繡藝術館景區的聯動,也是如此。
這次聯動中,游戲里不僅1:1還原了16幅精美刺繡作品,還對這些作品進行了文字賞析,并且通過二次創作,讓美麗的刺繡與憨態可掬的蘿卜人結合到一起,給人新鮮的視覺體驗,最后還用「飛針走線」「繡眼巧辨」等小玩法增強互動感。
可以看到,《桃源深處有人家》在制作這些傳統文化內容的時候,更傾向于「讓這些內容融入到游戲的方方面面,再通過模擬經營的平臺讓玩家代入進來」,這樣一來,文化具備了生活氣息,玩家代入了模擬的生活,自然而然的熏陶下,玩家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細節和魅力。
總的來說,不管是做傳統文化還是公益活動,持續去做就能慢慢掌握合適的方法和尺度;而用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去呈現這些內容,則能拉進與玩家的距離,讓人感到親近。文化認同與情感寄托到位了,《桃源深處有人家》也就更加深入人心。
03
給玩家一個有意義的桃源
回過頭看,在如今浮躁和快節奏的社會環境里,玩家不可能永遠追逐競爭、追逐勝負、追逐打打殺殺的游戲體驗,總會在某個時刻,需要一個靜下心來的環境。
在最開始,《桃源深處有人家》的生存之道是為玩家提供這樣一個能靜下心來的「桃源」,拉長時間軸,游戲的持續生存之道,則是為「桃源」賦予深層次的「意義」:即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后的共鳴和自豪感,以及參與公益活動后的感動與共情。
近些年來國內玩家對文化認同、情緒價值的訴求在不斷變強。一方面,影視、文學、音樂等領域相繼誕生各自的代表作,游戲領域也陸續出現了讓國人自豪的作品;另一方面,近年來逐漸走向情緒失控的游戲圈,也需要愛心、平和與包容的情緒來平衡。
只不過現如今,能提供文化認同、情緒價值的國產游戲還是少數。這個市場缺口,在我看來也能成為諸多小眾、差異化游戲作品的機會和突破口。
要知道,我們背靠中國文化這個巨大的寶藏,也有龐大且形形色色的人群在這片土地里上演著不同的生活。有的時候,只要挖掘一點點文化底蘊,或者如做公益那樣感動一部分人群,帶給游戲和廠商的就不僅僅是口碑與回報了。
在游戲融合傳統文化和公益事業這條路上,相信不僅《桃源深處有人家》能走得更遠,還有更多優秀作品能從中孕育而出。
游戲葡萄招聘內容編輯,
點擊「閱讀原文」可了解詳情
推薦閱讀
離職網易的英國人|科韻路12年|洛克王國手游
晴空之下 |黑神話:悟空|虛環
大偉哥哭了 |游戲科學十年|對話AFK2制作人
游戲行業書籍推薦
(星標可第一時間收到推送和完整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