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PPSO
時間指針撥回到 2011 年。
三星發布 Galaxy Note 之后,眾人嘩然。面對這 5.3 英寸的「巨屏」,紛紛發出了「這該怎么用」、「這么大怎么帶出去」的疑問。BGR 甚至給 Galaxy Note 扣上了「最無用手機」的帽子。
▲
三星 Galaxy Note 初代 . 圖片來自:YouTube.
在那個把「單手操控」奉為圭臬的時代,橫空出世的 5.3 英寸大屏,無疑像是在水池中扔了一塊石頭,準確的說應該是一枚炸彈。
大屏時代的開啟
伴隨著業界的質疑和坊間的熱議,前兩代 Galaxy Note 共賣出了 3800 萬臺,讓許多評論家的預言落空。
▲
三星 Galaxy Note 系列(1 代到 7 代). 圖片來自:axiang.cc
Galaxy Note 也憑借一己之力,創造出了「Phablet」這個橫跨手機與平板的新品類,也順利的為三星開啟了一年兩更旗艦的策略,Galaxy S 主打綜合、Note 就主打大屏。
在「大屏幕」的聲量變大,其余 Android 廠商陸續效仿大屏手機之時,喬布斯說出了那句經典名言,「3.5 英寸是手機的黃金尺寸,更大的屏幕愚蠢至極(foolish)」。
雖然,2012 年發布的 iPhone 5 把屏幕擴大到了 4 英寸,但它的寬度并未變化,因此準確的說應該是「拉長」了屏幕,為的還是絕佳的「單手操控」。
▲
強調可單手操控的 iPhone 5
為此,蘋果為 iPhone 5 做了一支主題為《拇指》的廣告,強調在 iPhone 5 精巧尺寸下,指尖的任何操控都是感官的絕佳享受,也暗諷大屏 Note 帶來的無厘頭操控 。
▲
被譽為單手黃金尺寸的 iPhone 5
另外,美國東北大學的教授 Jack Dennerlein 更是提出了一個「小而妙」的理論,「如果手機屏幕尺寸超出了拇指到達的最大范圍,意味著用戶體驗將會大打折扣」。認為「更大」不一定「更好」。
大屏爽、小屏美的爭論一直到了 2014 年 iPhone 6 的出現,才逐步告一段落。4.7 英寸的 iPhone 6、5.5 英寸的 iPhone 6 Plus,按照喬布斯的標準,它們統統都應該算是大屏手機。
▲
Galaxy Note 5 vs iPhone 6s Plus. 圖片來自:androidauthority
而正是初涉「大屏」的 iPhone 6 系列成為了 iPhone 歷代銷量最高的型號,狂買 3.5 億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似乎對于「大屏」的趨勢,喬布斯看走眼了?
嚴格來說,并非如此。在 iPhone 4、iPhone 5 的時代,仍然承接著打電話、通信等基本需求,自然要強調單手握持和單手操控。
而隨著 3G、4G 網絡技術的發展,打電話已經不是智能手機的第一需求,上網、社交、手游、流媒體統統成為主要需求,而智能手機逐漸開始成為個人的移動中心,或者說是一臺個人電腦。
此時,可以承載更多信息量的大屏幕就成為彼時智能手機的必備要素。而我們也不再僅用單手操控手機,而更多的是通過雙手來掌控它。
以三星的角度來說,對于「大屏」的趨勢,它賭對了。
三星豪賭「折疊屏」
而十年之后的 2021 年,三星又準備對「屏幕」豪賭了,這次依舊是「大屏幕」。
▲
準備引領我們進入「折疊時代」的三星總裁盧泰文
近期,三星總裁盧泰文證實 Galaxy Note 系列「作古」,取而代之的是 Galaxy Z 系列的兩款折疊屏手機,Galaxy Z Flip 與 Galaxy Z Fold。
▲
三星 Galaxy Z Flip. 圖片來自:the Verge
相對來說,已經進化到第三代的「折疊屏」并沒有如同 Note 系列那般成功。初代 Galaxy Z 系列折疊屏上市一波三折,脆弱的折疊屏幕、高昂的售價讓普通消費者敬而遠之。
▲
三星 Galaxy Z Fold 與 Galaxy Z Flip 屏幕十分的脆弱 . 圖片來自:reddi
縱使在第二代 Galaxy Z 系列上做了工藝、材料、設計上的創新,讓那塊屏幕「堅強」了不少。
不論是 Galaxy Z Fold 的橫向折疊,還是 Galaxy Z Filp 的豎向折疊,它們都可以算作一種「二合一」設備,都是小屏加大屏的組合,兼顧便攜需求與大屏需求。
Galaxy Z Fold:手機與平板的組合。
Galaxy Z Flip:小屏手機與大屏手機的組合。
再加上屏幕可以折疊這種「新奇」的形態,帶來了與其他產品十足的差異化,縱使價格依舊高昂,也未能阻止 Z 系列的銷量攀上新高。
據韓聯社的報道,在 Galaxy Z Fold 2 開啟預購的三天內就賣出了 6 萬臺。而 Z Flip 僅在 2020 年三月份就在全球賣出了 23 萬臺,而同期的 Galaxy S20 系列卻低于預期。
▲
三星 Galaxy Z Flip 3 渲染圖(出水芙蓉)
折疊屏的形態在硬件上逐步成熟,新一代的 Galaxy Z 系列甚至加入了 IPX8 的三防特性,幾乎與普通智能手機類似。
但軟件和生態并未一同進化,展開的大屏優勢似乎還停留在 Note 系列上,更偏向娛樂、游戲,并未隨著屏幕擴大而拓展。
▲
三星 Galaxy Z Fold 2. 圖片來自:XDA
也就是說,現在促使人們買單折疊屏更多的還是「好奇心」驅使,而并非需求驅動,這與 Galaxy Note 系列的成功有所不同。
「如何把折疊屏手機打造成個人的移動娛樂和辦公中心」,這并非只是三星 Galaxy Z 系列所面臨的窘境,而是目前上市開售折疊屏均需要解決的問題。
「折疊屏」會取代紙成為新的媒介么?
Galaxy Note 系列被取代其實并不意外,以往 Note 系列的精髓在于大屏與 S Pen。
但隨著 Galaxy S 系列的屏幕越來越大,S21 Ultra 支持 S Pen 后,S 系列與 Note 系列的形態、特性越來越接近。
而在行業中,擔任阻擊 iPhone 的 Galaxy Note 越來越力不從心,不僅對比 iPhone,面對其他 Android 廠商的新機,Galaxy Note 系列初始贏得市場的優勢不斷被抹平。
于是,三星把下半年阻擊 iPhone 的重任交給了折疊屏 Galaxy Z 系列。三星總裁盧泰文更是直呼「準備帶領用戶進入折疊時代」。
相對于 iPhone,折疊屏有著足夠的差異化,同時可以滿足多種需求,甚至也有著承載更多需求的潛力。并且,有足夠溢價能力的 Galaxy Z 系列甚至還能夠與售價不斷提高的 iPhone 相提并論。
▲
三星 Galaxy Z Fold 2 vs iPhone 11. 圖片來自:Phonearena.
在三星的眼里,擁有折疊形態的 Galaxy Z 系列會是 iPhone 的強勁對手。
傳播學者伊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中提出了時間型媒介和空間型媒介,前者質地較重、耐久性強,后者質地輕、容易運送。
人類早期的甲骨文、書簡、羊皮紙是為時間偏倚型媒介,而后期的草紙、紙張這種容易克服空間障礙的媒介則屬于空間偏倚型。
并且伊尼斯認為人類傳播媒介演進史,是由質地較重向質地較輕、由偏倚時間向偏倚空間發展的歷史,而且與人類文明進步階梯相協調。
按照這個理論,「屏幕」很有可能會是取代紙張的新媒介,屏幕更輕、更容易傳播(運送)。
折疊屏的出現是人們對紙張形態的一種模擬,但居高不下的成本,暫時還無法能夠與紙張相提并論。因此,屏幕能夠取代紙張成為近未來的媒介還為時尚早。
▲
有消息稱蘋果可能準備入局「折疊屏」. 圖片來自:9to5Ma
「折疊屏」是在解決便攜的前提下,把屏幕放大,由大屏手機擴充到平板電腦。當把這個趨勢放長遠,對大尺寸屏幕的需求不斷擴大,此時 AR 增強現實的無邊界或許才能夠滿足,沒有了界限,信息量可以無限擴大,而這或許才是「屏幕」的未來,也更像是取代現在的紙張,成為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