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16日消息,當前,我國正悄然出現一種消費現象——"非必要,不消費",這一趨勢逐漸在多個領域顯現其影響力。
大街小巷的餐飲店鋪日漸冷清,商場內人流稀疏,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百業(yè)蕭條的現象愈發(fā)明顯,映射出消費降級的普遍態(tài)勢。全球廣告巨擘WPP最新數據揭示,其在華銷售額大幅下滑近25%,而歐萊雅也預測今年上半年在華增長將減緩2至3個百分點。更為顯著的是,保時捷坦言上半年在華銷量銳減三分之一。
據ITBEAR了解,不僅國際企業(yè)感受到消費市場的寒意,國內企業(yè)同樣受到沖擊。例如,上汽通用上半年虧損高達22.7億元,扣非凈利潤同比暴跌超過80%。東風、廣汽等主流合資車企亦處境艱難,上半年市占率創(chuàng)新低,跌至29.9%。這一消費降級的趨勢也波及到文娛產業(yè),今年暑期檔票房僅為116.43億元,同比大跌43.5%,與十年前水平持平,為近年來新低,剔除疫情因素后尤為顯著。
令人矚目的是,票房慘淡背后,平均票價并未上漲,但觀影人次卻創(chuàng)下近年新低,凸顯出消費者對于非必需消費的謹慎態(tài)度。40元一張的電影票對許多人而言已成為奢侈。數據顯示,餐飲業(yè)增速已跌破8%,為2010年以來最低;奢侈品如化妝品、珠寶的銷售也直線下滑。與此同時,低價產品市場異軍突起,以"4元檸檬水"聞名的蜜雪冰城快速崛起,成為新消費時代的寵兒,而昔日風光無限的高端品牌則逐漸失去市場。
探究消費降級的原因,一方面,疫情余波仍未平息,經濟復蘇面臨重重困難;另一方面,房價下跌、就業(yè)前景不明朗導致居民財富縮水,信心不足。過去四年,新增存款高達58.24萬億,相當于前十年總和,其中82%為定期存款,顯示出人們對未來持悲觀預期,更愿意將資金"鎖定"在銀行。
面對消費意愿低迷的現狀,政府的刺激措施效果有限。上海推出的消費券主要集中在家電家具等有限品類;而從全國范圍看,盡管口號響亮,實際扶持政策卻寥寥無幾。央行多次降息未能有效提振消費,存款利率屢創(chuàng)新低反而激發(fā)居民存款熱情。今年前七個月新增存款中,居民存款占比高達8.94萬億。
消費低迷與市場蕭條相互作用,形成負面循環(huán)。需求不足導致供給過剩,加劇市場失衡;消費不振影響企業(yè)利潤與再投資,進而波及就業(yè)與中低收入群體生計。消費降級既是當前困境的無奈選擇,也是悲觀預期的現實反映,短期內難以扭轉。
這一現象背后暴露出我國經濟結構深層次的矛盾。長期以來過度依賴投資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內需不足成為頑疾;房地產市場獨大擠壓實體經濟空間;金融風險頻發(fā)加劇社會財富分配失衡。為解決這些問題,需從收入分配、產業(yè)升級、風險防控等多方面入手,重塑經濟發(fā)展動能并提振消費信心。
當前挑戰(zhàn)需要全社會共同應對:企業(yè)應順應新消費趨勢加速轉型;政府需優(yōu)化經濟結構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居民則應合理調整預期并提高消費意愿。"非必要不消費"的心態(tài)不僅反映了民眾心聲,也為新時期消費觀念變革敲響了警鐘。
#消費降級# #經濟結構# #內需不足# #企業(yè)轉型# #消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