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當今的經濟大環境中,人工智能(AI)成為少數持續上升的賽道,盡管其商業化道路曲折,但仍承載著眾多期望。隨著AI的興起,不少人開始考慮或已經轉行進入這個行業,尋求新的職業機會。
轉行者們的面貌各異,有的猶豫不決,有的毅然決然,還有的嘗試后選擇回歸原行業。對于轉行,有人視為在分岔路口做出最優解的戰爭,也有人當作一場隨性的漫游。
電子信息專業研究生誠漢,便是眾多轉行者中的一員。面對傳統軟件開發市場的飽和,他決定轉行進入AI大模型領域。然而,轉行之路并非易事,誠漢在投遞了20多份簡歷后,僅獲得了兩個實習機會,正職崗位無一通過。
與誠漢不同,文濤則從城市規劃專業成功轉行為AI產品經理。他通過自學和項目實踐,成功拿到了一家外企的AI產品崗offer。文濤表示,AI行業面試官和候選人都在摸索中,面試官并不一定比候選人更了解項目細節。
然而,轉行到AI并非一帆風順。文科生思穎因前AI產品經理離職,被迫轉崗到AI產品崗位。她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大模型生成結果的不穩定性,這導致她在工作中需要不斷與大模型的“幻覺率”做斗爭。
隨著ChatGPT發布近兩年來,AI行業的門檻逐漸提高。去年還有跳槽到大廠做AI產品經理并實現高薪的例子,但今年已難再現。求職博主建議,不要只盯著直接做底層大模型的廠商,也可以考慮上下游產業鏈的相關崗位。
對于普通人來說,進入AI行業的難度遠大于當年轉行移動互聯網。有人將轉行視為一場戰爭,需要不斷獲取信息并做出最優解;而有人則更加松弛,將轉行當作一場漫游,享受過程中的每一步。
文悅便是后者。她從互聯網UI設計師跳槽到AI產品經理,雖然薪資有所降低,但她看中的是AI行業的新機會。她自學AI知識,成功入職一家做To-G服務的農業公司。文悅表示,她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掙到大錢。
在AI行業的頂層核心領域,技術骨干們并非跟風者,而是早就在大模型技術上有深耕積累的專家。他們大多是博士起步,發表過頂級論文,對于自己的賽道有清晰的判斷和堅持的理由。
在時代潮水中,每個人都在面臨選擇與代價。無論是徘徊漫游的小魚,還是勇敢冒尖的浪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