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
▲在電商平臺上,有的網店在沒有取得品牌授權的情況下,大肆銷售進口水果商標。圖/央視視頻截圖
葡萄貼上日本“陽光玫瑰”的標簽,價格就能與國產葡萄相差近10倍!如今,進口水果越來越豐富,但當你品嘗那些宣稱來自異國他鄉的水果時是否意識到,你買來的可能是穿著“洋馬甲”的假貨?
據央視新聞報道,一番包裝之下,一款號稱進口自日本的“陽光玫瑰”葡萄,就能賣出超高價。然而,日本目前予以準入我國水果的種類只有蘋果和梨。
不僅葡萄如此,包裝盒上印滿日文的秋月梨實則來自山東,南非橘子替換標簽后就變身澳柑……水果到底進口與否,原產地究竟是哪里,全憑用的哪家標簽,裝的什么盒子。貼了假商標的水果和真品擺在一起,有時連品牌商都難以辨認。
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商家這些以假亂真的不法行為,擾亂了正常市場經營秩序,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已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等犯罪行為,理當受到法律嚴懲。
對水果經銷商而言,把從電商平臺輕易買來的標簽一貼,普通國產水果就變成了進口的、論斤賣的就變成了論個賣的,中間差價懸殊,利潤著實誘人。普通消費者又難以辨別這些“洋馬甲”,即使懷疑,也很難舉證。
也因此,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物非所值的生意才得以暢行,成為水果市場“公開的秘密”。這其中,讓消費者得以相信、商家得以仿冒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堂而皇之地標簽造假。
我國商標法明確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但是,在電商平臺上,一些網店在沒有取得品牌授權的情況下,私自委托印制廠印刷假冒品牌的水果商標,并對外大肆銷售。而出于利益,承印商標的印刷廠也對此采取了放任態度,并沒有核驗相關授權委托手續的動力。
制假渠道暢通,市場需求旺盛,利潤回報豐厚,“進口水果”當然不難“造”出來。
由此可見,消費者買到假“進口水果”絕非偶然現象。其相應的包裝生產已有成熟的操作模式,這種模式突破法律紅線,罔顧消費者權益,既是商家一味牟利的選擇,也是市場規則出現漏洞的表現。
對此,電商平臺應承擔起合規信息的審核主體責任,不能任由一些網店明目張膽地售賣假商標,讓假冒“洋馬甲”進入市場。除了對店家經營資質進行嚴格審核外,平臺也需有針對性地完善對商家發布信息的監測,升級完善系統+人工的精準審核機制。
相應的市場監管也需及時發力。針對這種制售假商標、用假商標蒙騙消費者的行為,既要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延伸監管觸角,也要對違法違規者嚴懲嚴罰,保持常態化的嚴管態勢。
絕大多數消費者都只能靠標簽、商標來識別水果,商家看準這一點,用“洋馬甲”來坑騙消費者,違背基本的市場經營準則,看似滿足了部分市場需求,實則是在拿消費者利益掙快錢。
換個“洋馬甲”就能造出“進口水果”,這樣的違法買賣不能做了。
撰稿 / 評論員 遲道華
編輯 / 何睿
校對 /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