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隨著“雙11”購物節的提前啟動,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預售和現貨開賣活動,然而,一些消費者卻發現自己似乎被“精準營銷”所困擾,感覺隱私被侵犯。電商平臺如何能實現如此精準的營銷?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消費者金女士就遭遇了這樣的煩惱。她在某電商平臺上瀏覽了一家酒店的預售信息,卻未下單,不料次日便接到該平臺的推銷電話。金女士發現,即使登出賬號,平臺仍不支持查看商品信息,這讓她對平臺的做法產生了質疑。
業內人士透露,電商平臺不僅基于消費者的瀏覽記錄進行營銷,有的還與用戶的輸入法綁定,通過輸入內容推測用戶興趣。這種跨平臺的“偷窺”“竊聽”行為比直接使用消費者隱私進行營銷更為隱蔽,亟待監管。
除了平臺故意為之,用戶誤操作也是導致隱私泄露的原因之一。通過非正規途徑下載App、點擊不明鏈接、未仔細閱讀隱私條款或未關閉App調取個人信息的申請等,都可能導致隱私泄露。
為保護用戶數據安全,相關部門一直在行動。9月底,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通報了13款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的移動App,并提醒用戶注意保護隱私。
對于如何從源頭保護個人信息安全,開源鴻蒙項目群工作委員會主席龔體認為,應從軟硬件底層架構出發,將數據使用權交到用戶手上。隨著萬物互聯的進展,數據安全、隱私安全涉及不同軟件、場景的融合,需要更加重視操作系統等底座架構,建立統一的安全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