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有恒產者,始有恒心”,這一觀點深刻揭示了產權與人心穩定之間的內在聯系。然而,恒產的定義并非全民所有制,因其產權歸屬模糊,與個人無直接關聯。
以華為為例,其早期實施的全員持股制度,使員工擁有股份,進而擁有私人產權,這不僅賦予了員工法定的分配權,也確保了市場經濟的法治精神得以體現。相比之下,非市場經濟體往往依賴于人治。
談及恒產,于市場而言,唯有私人產權方能被視為真正的恒產。房產雖常被視作恒產,但因土地所有制的限制,其恒產屬性大打折扣。城市改造、拆遷等因素,使得房產所有者的權益易受侵害。
某些學者以愛國之名,發表言論,無論其真實性如何,總能贏得掌聲,這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某種底色。然而,將中國文化的底板定義為紅色,或許只是一種自我安慰。在信息時代,真相終將浮現。
聲稱全民所有制下的土地、礦山、資源等屬于每個人,這一觀點忽略了產權的重要性。若無分配權,所謂的“人人有份”便毫無意義。
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其股權即為恒產。然而,有關民營企業應離場的言論,以及對私有制的終極審判,無疑動搖了民營企業的恒心。若私有制被消滅,恒產與恒心也將隨之消散。
民營企業的離場將導致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四億工作崗位的喪失、中等收入群體的返貧,以及科技創新領域的滯后,都是不可忽視的后果。
面對這一困境,中國需尋找平衡之道,既要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又要保障社會穩定與就業。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智慧與決心。
總之,恒產與恒心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保護私人產權,確保法治精神,是維護經濟穩定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