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國慶假期結束后,眾多品牌紛紛曬出了10月份的業績成績單,其中呈現的景象卻令人心情復雜。大品牌普遍實現了顯著增長,而中小品牌則普遍陷入了“關店潮”和業績下滑的困境,不少經營者心態瀕臨崩潰,紛紛發出“路在何方?”的疑問。
然而,在那些尚未被市場洪流擊垮的區域品牌身上,我們發現了四條突圍之路。
首先,不少品牌選擇了“大力做減法”,通過精簡產品線,轉型為單品店,以獨特的產品和故事吸引消費者。例如,廣西的煲珠公和老紅糖珍珠奶茶,在兩廣地區開出了300多家門店,月均營業額高達15~20萬。
其次,一些品牌則選擇了“巧妙做加法”,通過增加品類覆蓋更多消費場景。比如長沙的果瘋了,將水果茶門店升級為“鮮茶+炸雞”模式后,營業額實現了三倍增長。
第三條路是“退守區域”,通過深耕本地市場,做足在地化。泉州品牌壺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們放棄了全國擴張的計劃,轉而聚焦泉州市場,通過多品牌發展和文化創意產品,實現了月均30萬以上的單店營業額。
最后一條路則是“苦練基本功”,與加盟商共進退。山東的莫沫南路通過死磕運營細節、高頻溝通加盟商、降低開店成本等措施,成功守住了市場陣地。
這些成功案例表明,盡管市場競爭激烈,但中小品牌仍然有機會通過創新和策略調整實現突圍。無論是單品店的聚焦策略、雙品類的市場覆蓋、區域文化的深耕還是基本功的苦練,都是值得借鑒的突圍之路。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中小品牌需要不斷適應和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希望更多的中小品牌能夠走出舒適區,打開思路,在市場的風云變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