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演出市場展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據大麥平臺最新數據,10月1日至6日,全國總演出場次較去年同期激增28%,其中演唱會場次與觀演人次均實現翻倍增長;劇場演出同樣不甘示弱,場次上漲30%,帶動觀演人次提升35%。這一系列數據無疑凸顯了觀眾對線下文化活動的強烈需求。
演唱會市場尤為引人注目,從一線到二三線城市,各類演唱會輪番登場。華晨宇“火星”演唱會貴陽站、刀郎“山歌響起的地方”巡回演唱會廣州站等活動,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實現了場次與觀演人次的翻倍。這一盛況正是演出行業積極應變、創新發展的縮影。
觀眾的心態也發生了轉變,從“演唱會追著我開”變為“我追著演唱會跑”。不少觀眾表示,只要搶到票,就相當于給自己“放了個假”。例如,國慶期間在北京舉辦的國潮星動演唱會,盡管是拼盤形式,但仍吸引了眾多觀眾從各地趕來。
資深音樂總監曉飛分析指出,今年國慶演出市場的繁榮與演出行業在內容創新、營銷策略等方面的探索密不可分。演唱會主題更加多元化,既有懷舊金曲,也有流行音樂、搖滾樂等不同風格,這些創新舉措不僅豐富了觀眾的觀演體驗,也推動了演唱會市場的復蘇。
劇場演出同樣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不僅傳統戲曲、話劇等藝術形式表現突出,音樂劇、兒童劇等新興藝術形式也備受歡迎。北京不少劇場和演藝空間推出的沉浸式戲劇新型演繹方式,更是火爆到一票難求。這種打破傳統觀演模式的新型戲劇形式,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在演出空間里打造不同的主題陳設,受到各年齡層觀眾的喜愛。
然而,演出市場的持續發展仍面臨挑戰。曉飛強調,演出市場需加強監管,防止不良現象發生,同時主辦方團隊也應在消費者體驗上下功夫,及時解決演出時發生的各種問題,為消費者提供便利。
相比之下,音樂節的市場表現則有所降溫。今年國慶期間,音樂節場次數驟減五成,僅剩19場,較去年同期顯著下降。盡管如此,草莓、泡泡島、太湖灣等知名音樂節仍保住了熱度,吸引了大量樂迷的關注。太湖灣音樂節的門票銷量已超過3萬張,顯示出大型音樂節在促進經濟方面仍具潛力。
總體來看,今年國慶假期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多元化、創新化的發展態勢,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口味,也體現了觀眾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