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隨著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通過電商平臺和直播帶貨購買生鮮水果、零食等商品。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卻利用網購消費的監督難度,在稱重環節“做手腳”,導致消費者收到的商品與直播描述大相徑庭,嚴重損害了市場的誠信原則和消費者的利益。
網購中的缺斤短兩現象相較于線下市場有其特殊性。由于“不見面”交易和“零接觸”服務的特點,消費者往往難以發現問題,且取證和維權門檻較高。盡管相關法律已明確規定商家應誠實守信,但實際操作中,消費者的維權往往僅限于退差價、補發貨、退貨款等,難以對商家形成實質性懲罰。
面對這一問題,電商平臺需積極作為,承擔起更大責任。一方面,平臺應加強對商家資質的審核,定期檢查商品描述的真實性,并優化技術手段,嚴查存在“鬼秤套路”的店鋪。另一方面,平臺也應暢通消費者的投訴渠道,及時回應反饋,對問題商家予以嚴懲。
監管部門也應加大對網絡銷售商品的抽查和監管力度,特別是針對生鮮水果、零食等易在重量上“做手腳”的商品,實行定期檢查和突擊抽檢。同時,聯合平臺加大檢查和曝光力度,提高處罰標準和懲罰性賠償標準,以震懾相關經營主體。還應進一步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將商家誠信經營狀況納入評價范圍,督促商家自律。
消費者在網購時應保持警惕,優先選擇信譽度高、評價良好的商家。商品到貨后若有疑問,可稱重、驗貨,并注意保存相關購物憑證。遇到問題應及時向平臺舉報,并根據情況向相關部門投訴,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