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小紅書,這一曾被視為“慢公司”的獨角獸,近期再度傳出上市的消息。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小紅書2024年一季度業績亮眼,營收達10億美元,凈利潤達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7%和400%。這一業績的公布,無疑為小紅書的上市之路增添了更多確定性。
小紅書自2013年在上海成立以來,經歷了長時間的探索與嘗試,才逐漸在用戶增長和商業化運作上找到節奏。與同期的字節跳動、滴滴、拼多多等迅速崛起的公司相比,小紅書的發展顯得更為穩健。
直到2021年初,隨著居家辦公場景的增多,小紅書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日活用戶數直沖4000萬。這一增長勢頭也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甚至有傳聞稱字節曾試圖以2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小紅書,但遭到了拒絕。
從融資經歷來看,小紅書并不缺錢。據天眼查顯示,小紅書至今已融資7次,吸引了包括真格基金、阿里巴巴、騰訊等眾多明星投資機構的青睞。今年7月,小紅書更是引進了DST Global、紅杉中國等新一批投資機構,估值也從去年低點的100億美元回升至170億美元。
小紅書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其明確的上市預期和逐漸找到的商業化節奏。另一方面,則是其業績的暴漲和估值邏輯的回歸。這些因素都使得小紅書距離上市只是時間問題。
回顧小紅書的商業化之路,從最初的跨境電商“福利社”到后來的第三方商家入駐、自營品牌打造,再到線下門店的嘗試,小紅書經歷了多次轉型和探索。然而,這些嘗試并未能為小紅書帶來持續的盈利。直到2020年,小紅書開啟直播帶貨,才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買手電商。
在這一模式下,買手們的核心優勢并非價格,而是與買手風格相似的審美、風格和個性化體驗的輸出,這更符合小紅書的種草屬性。經過十年的發展,小紅書終于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商業化路徑。
然而,商業化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營銷內容對社區生態的侵蝕、虛假種草等問題頻發,使得小紅書不得不面對如何保持商業化與內容生態之間平衡的困境。這也是當下所有內容型電商平臺難以解決的痛點。
面對這一困境,小紅書開始嘗試回歸內核,弱化原有的“買手制”,強調“生活方式電商”,為用戶帶來價格之外的價值和生活方式體驗。這一舉動既是對企業初心的回歸,也是對小紅書未來發展方向的重新定位。
對于小紅書來說,找到一種既能滿足商業需求又能維護社區氛圍的創新模式將是其長期成功的關鍵。如何在內容與商業之間作出取舍與平衡,將是小紅書未來需要不斷探索和思考的問題。